2015年3月,美国获得了“毒蚊空中释放系统”的专利授权。而这个系统可以借助无人机释放携带病原体的蚊子,让特定区域人群感染烈性传染病,从而实现“低成本传播致死性疾病”的目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当俄罗斯代表团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会议上甩出那份名为“毒蚊空中释放系统”的美国专利文件时,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这份2015年3月由美国专利商标局白纸黑字盖章通过的专利,描述了一种比科幻电影更荒诞的武器。 无人机像播种一样在空中撒下携带疟疾、登革热甚至未知烈性传染病的蚊子,目标不是农田而是活生生的人群。 专利文件里冷冰冰地写着“低成本传播致死性疾病”,仿佛在讨论一款新型农药而不是人类的生命。 蚊子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早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一大致命杀手”,每年夺走70万人的生命。 但把自然界的杀手改造成精准投放的生物武器,这种思路让英国绿色和平实验室的科学家珍尼特·科特都感到胆寒:“任何技术都无法保证100%不育率,只要有一只漏网的雌蚊存活,后果可能像打开潘多拉魔盒”。 更讽刺的是,就在美国用无人机投放毒蚊的专利获批七年后,佛罗里达医学昆虫学实验室的专家菲尔·鲁尼博还在公开质疑, 当年美国用杀虫剂灭蚊防控黄热病的计划惨败收场,现在凭什么相信基因改造的蚊子能一劳永逸? 毕竟亚洲虎蚊随时会填补埃及伊蚊灭绝后的生态位,而跨境迁徙的野生蚊群会让任何局部灭蚊行动功亏一篑。 俄罗斯曝光的专利细节令人毛骨悚然,无人机可以像快递送货般将毒蚊投放到指定坐标,专利说明书甚至预留了军事化应用的接口,只要法律限制松动,这套系统就能立刻变身“比现有武器更有效的工具”。 这种赤裸裸的暗示让国际社会想起美国更早的“毒弹”计划,子弹里嵌着剧毒胶囊,即便没击中要害也能让伤者死于感染,尸体还会变成新的传染源。 五角大楼对此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声称专利属于“私人实体”且未投入生产就不算违法,却回避了关键问题,为什么乌克兰境内的46个美国生物实验室都由军方资助?为什么1.6万份病原体样本从乌克兰运往不明目的地? 生物武器的恐怖在于它模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一架伪装成民用航模的无人机可能携带十万只感染疟原虫的蚊子,而受害者直到高烧不退时都不会意识到这是攻击。 美国在1955年“海洋飞沫行动”中向旧金山喷洒粘质沙雷氏菌,导致市民集体感染却浑然不知;朝鲜战争期间投放的800多枚细菌弹,至今仍是中朝两国历史课本里的伤痛记忆。 如今用专利将生物武器“合法化”的操作,像极了当年用洗衣粉作为入侵伊拉克借口的升级版,只不过这次连实体证据都不需要,专利号就是通行证。 国际社会最担忧的或许是美国的双重标准, 作为《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发起国,美国2001年单方面退出公约审查机制,却在2022年会议上指责俄罗斯“散布虚假信息”。 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要求美方“给世界一个交代”时,美国代表只是重复着“私人企业行为”的套话,就像德特里克堡实验室泄漏事件后那样,用“国家安全”当挡箭牌拒绝国际调查。 这种态度反而坐实了外界的猜测:336个海外生物实验室构成的网络,恐怕不只是为了“改善当地公共卫生”。 科技本该是人类对抗疾病的盾牌,现在却可能变成刺向同类的毒矛,当奥西特克公司的科学家还在争论转基因蚊子的生态风险时,五角大楼的专利已经把蚊子改造成会飞的注射器。 或许真正需要基因改造的不是蚊子,而是某些人脑子里将战争武器化的疯狂念头。 毕竟再先进的无人机也载不动一个基本常识:在生命面前,从来没有“低成本”的死亡。 信源:北京日报网——用无人机释放毒蚊子 这项美国专利够恶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