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名生产队长带着村民们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焚烧了遗体,将棺材改成了八条大板凳,边角料还做了切菜的砧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冬天,安徽巢湖边的小鸡山上,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十几个村民踩着冻硬的土地上山,他们肩上扛着炸药,手里拿着锄头和铁锹,走在最前头的是村里的生产队长。 他说山上要开荒种地,但谁都明白,真正的目标是那座老坟,村里传了几十年,说那坟里埋着个大人物,是北洋水师的丁汝昌。 墓地建得讲究,用糯米灰和石灰砌成,像一座石堡一样,几十年雨水风霜都没敲动一点缝隙,白天村民不敢动手,怕人看见,怕鬼缠身。 到了深夜,火把点着,几个人把炸药埋进墓顶,炸响震得山下的狗都叫了,一股土烟腾空而起,等土落下来,一黑一红两口棺材露出头来。 黑棺上漆厚重,漆皮已裂出道道纹路,红棺颜色虽暗,仍隐隐透出光泽,几个小伙子咬牙撬开黑棺,棺盖一开,里头的丁汝昌仿佛刚睡着。 他穿着褪色的朝服,官帽整整齐齐,眉毛、胡子一根根都还在,面色苍白但不腐,村里老人吓得往后退,说死人嘴里有东西,得取出来压压邪气。 一个胆子大的伸手抠出丁汝昌口中的珠子,尸体顿时开始发黑,皮肤塌陷,像是忽然老去了几十年。 红棺里的魏氏夫人早已腐烂,只剩骨头,口中一枚金环,胸前一块玉佩,也被人摘走,棺材板用的是上等楠木,手一敲,发出沉闷响声。 几个人合力把棺材拖下山,抹上雄黄,在村头点起火堆烧尸体,灰烬在夜风中飘散,落在田边,也落在池塘边的石头上。 烧完的棺材被锯成八条长凳,边角料削成菜板,一些人把板凳放进家里,老人坐着剥菜,小孩坐着吃饭,菜板也上了灶台,剁葱切肉,砍骨头剁南瓜。 有人说用着心里发冷,好像背后站着个人,有人半夜梦见穿铠甲的将军站在床边,一声不响,有的家庭实在心虚,把板凳埋到后院,菜板扔进柴火堆里烧了。 这事传得不算快,但三五年里村里都知道丁汝昌的墓被炸了,看坟的守墓人是丁家早年雇的,姓沈,是沈家兄弟的父亲。 炸墓那晚他就住在山脚,听见动静却不敢出门,他说那年人都饿疯了,拦也拦不住,再说自己家里连苞谷糊糊都快断了,命都顾不上,哪管得了死人。 炸墓后的第二年,丁家人还不知道,他们一直以为祖坟还在,1980年代,丁家的后人终于听说了风声,跑了几十个村庄,一个村口一个村口地问,才找上沈家兄弟。 兄弟俩年纪已大,说起那晚还在发抖,他们说炸完墓,生产队长把陪葬品拿去县里换了辆凤凰牌自行车,大家分了一点大米,那是他们这一年里最饱的一顿。 丁家人没骂,也没闹,他们带着一台录音机,请沈家兄弟说一遍全部经过,录了下来,磁带如今已经泛黄,但声音还清楚。 录音带成了这件事唯一的实证,丁家的后人后来也找过甲午老兵的子孙,零零碎碎听到许多旧话,有的说丁汝昌打仗时背上挨了炮弹,有的说他死前割了提督印角,不让敌人带走。 这墓地原本修得极好,是丁家人偷偷下葬的,清廷当年不给入土,说他是“罪臣”,丁汝昌死后,尸体被锁进黑色囚衣,套三道铁箍,象征腰斩三段,停在村口的灵屋十五年不许下葬。 直到1910年,清朝快完了,地方士绅才敢把他葬进小鸡山,和夫人合葬,墓地用料讲究,工匠用桐油刷漆,防腐珠玉放得齐全,谁也没想到一甲子之后,结局是被烧成灰烬。 1986年,无为县政府把这块墓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修了新墓,栽了松树,说是“体面点”,可新墓是衣冠冢,真正的遗骨早在那年寒冬烧光了。 后人看着墓碑上那八个字“丁公忠烈,浩气长存”,只觉唏嘘,真正的忠烈,在最饥饿的时候,也只能变成柴火、长凳、菜板,用来撑起活人的一顿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浪网——丁家后人:丁汝昌墓于60年代初被盗尸骨遭焚毁|甲午海战|丁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