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元向澳大利亚买了一艘废船,废船到达广州黄埔船厂后,便开始进行拆解,其他国家纷纷耻笑,买一艘废船,有何用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中国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澳大利亚购入了一艘退役航母“墨尔本号”,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笔交易的意义。 墨尔本号是一艘建于二战时期的老旧航母,服役期间多次发生严重事故,先后撞沉了澳大利亚自己的“航海者号”驱逐舰和美国的“埃文斯号”,共造成百余人丧生。 这艘船虽然体型庞大,但早已被西方世界视为“麻烦制造者”,澳大利亚在多次修复无果之后,决定将其作为废钢铁处理,在西方国家眼中,这艘船毫无军事价值,也不再具备改装潜力。 武器、雷达、电战系统、雷达罩等设备全被拆除,甚至连舵都被焊死,固定在一个无法转向的位置,彻底丧失航行能力。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美国《海军时报》嘲讽中国“花重金买废铁”,西方不少军方人士公开表示不解。 在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外汇极为紧张,3000万美元已经是巨额支出,接近国家外汇储备的1.8%,即使在国内,也有人对这笔交易提出疑问。 这艘航母既不能开炮,也不能起飞飞机,买回来之后究竟能干什么?但中国海军高层早已有明确想法,这不是一笔单纯的废旧买卖,而是一堂弥足珍贵的实物教学课。 1985年夏天,墨尔本号由拖船牵引,经历37天的长途跋涉,从澳大利亚被送至中国广州黄埔船厂。 尽管这是一艘不能自航的庞然大物,但在中国海军技术人员眼中,它就是一座海上钢铁迷宫,是一个被拆解、研究和记录的样本。 到达船厂之后,几十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陆续赶到,他们带着手电筒、小本子、卷尺和测绘工具,踏入这艘庞大舰体的每一个舱室。 舱室内一片漆黑,设备残破不堪,通道里满是灰尘和铁锈,很多人是第一次登上真正的航母,每一个按钮、每一段管线、每一扇钢门都被详细记录。 他们对着破损的升降机、起降指挥台和机库平台一寸一寸描图,哪怕是被焊死的舾装结构,也会尝试切开,查看内部构造。 三个月时间里,技术人员共绘制了大量图纸,把整个航母的结构脉络摸了个清楚,这些图纸后来成为航母技术教学的重要基础。 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来自甲板深处,虽然澳大利亚方面声称所有敏感设备都已拆除,但中国工程师在航母的飞行甲板下方,找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蒸汽弹射器基座结构。 这套装置在航母舰载机起飞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严格保密技术,弹射器通过高压蒸汽产生的推力,把舰载机在短距离内加速至起飞速度。 更令中国方面感到意外的是,阻拦装置的部分残余结构也仍然保留,包括几根老旧的钢索残件和固定基座的构造。 虽然设备早已无法使用,但这些钢铁遗迹给了中国工程师宝贵的信息,当时中国连三千吨级的驱逐舰都尚在探索,现代航母的结构设计几乎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墨尔本号提供了第一手的学习资料,工程师们借助这些拆解得到的数据,在陆地实验室进行舰载机弹射模拟试验。 这些测试虽简陋,却一步一步积累经验,有些部件被悄然运往北方研究基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建模。 有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得知中国正在对墨尔本号进行系统性研究,一位美军退役军官提出到黄埔船厂“参观”,当他到达时,中国方面没有拒绝。 他所见到的是一个空壳,甲板被切割,内部空无一物,工具散乱堆在一旁,对方满意而归,没有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提前转移,中国海军技术人员在低调中完成了逆向研究的全部关键步骤。 1986年,中国海军领导层正式在发展战略中提出“航母是要造的”,在墨尔本号到来之前,这句口号只是一个远景目标,而在完成这艘航母的拆解和学习之后,中国具备了最基础的航母理解力。 从舰体结构、舱室布置,到弹射起飞、舰载机降落的基本原理,这艘废弃的航母点燃了中国航母梦的起点。 十几年后,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未完工航母,并对其进行了漫长改造工作,最终成为“辽宁舰”,再后来,自主设计建造的“山东舰”和“福建舰”先后下水,这一系列发展的起点,就是当年那艘被西方耻笑的破航母。 三千多万美元的投入,在时间面前显示出它的价值,墨尔本号本身最终化为废钢,但它曾经留下的每一段钢索、每一根蒸汽管道、每一组起降平台,早已融进中国海军航母事业的血液里。 这艘饱经事故与争议的航母,没有在战场上发出一枚子弹,却在中国的军工实验台上,静静地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一次使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封面新闻——中国航母史(四):购买退役航母 成启蒙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