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6年,北京发现了太太监李莲英的墓,里头只有头,身子不见踪影,李莲英伺候了慈

1966年,北京发现了太太监李莲英的墓,里头只有头,身子不见踪影,李莲英伺候了慈禧太后半辈子,从小太监到大总管,死后却如此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夏天,北京城的恩济庄老太监墓地被考古队打开,那片地原本荒凉,杂草没过膝盖,地表下却埋着一座曾经属于晚清权宦李莲英的墓。   墓冢顶部用三合土封得极严,工人用铁锤、钢钎整整敲了两周,才凿开一道口子,土一层层剥落下来,露出墓道尽头的金丝楠木棺材。   棺盖上有暗纹,四角嵌着碎玉,正中描了金边,墓室里散落着些玉如意、翠扳指,干净整齐,没有盗痕,墓碑上刻着“钦赐大总管李公之墓”,落款整齐,是清末宫中惯用的官式笔法。   棺材打开那一刻,人群静了一会儿,眼前的景象说不上恐怖,但十分异样,里面只有一颗干瘪的头颅,靠在棺底,颧骨高耸,嘴部还有点干缩的皮肉。   脖颈处有断裂的痕迹,不是腐化那种圆滑的残缺,而像是刀砍斧劈留下的,头颅后连着一条长辫子,一米来长,从头骨后部垂下,发根灰白,尾部乌黑,发丝之间还能看到接缝,像是两截拼成的。   身躯不见了,只剩下一堆棉花,棺中规整地摆着一袭绣花袍,袍子空空荡荡,被棉絮撑起,袖口塞得饱满,裤脚也鼓着,两只鞋摆在脚边,是官式朝靴,也被填了棉花。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凝重,这种只剩头的下葬方式在清末并不常见,太监虽无后人,但都讲究体面,尤其是地位高的,李莲英生前风光无限,死后棺椁中只剩头骨,怎么看都不像正常死亡。   墓室结构完整,陪葬无损,棺中却是棉花假身,说明不是墓后有人动过手脚,而是本身就没有全尸下葬,那条假辫子更像是有意为之,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掩盖秃头,而像是为了让头颅看起来“完整”。   关于李莲英的身世,史书有记载,他原名李进喜,河北大城县人,家中靠做皮匠过活,十三岁净身入宫,从杂役干起,最初连主子面都见不到,整日擦洗、跑腿,连宫门都不许出。   后来因梳头手艺精巧,被调去侍奉后宫,慈禧初年还只是懿贵妃,喜欢他手法轻巧,疼得不厉害,一次临时要见客,头发散乱,是李莲英替她收拾妥当,慈禧高兴,当场给他改名“莲英”,那年他十七岁。   太监在宫里能走多远,靠的不只是手艺,李莲英伶俐会说话,看脸色、揣心思,一向周全,慈禧发怒时他从不劝,等人消气后才来讲些趣闻逸事,别人送礼他从不收面上的,但该替人说话时,总能说到点上。   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分寸,前有安德海因张扬被处死,他就从不高调露面,也不敢越位行权,他戴过四品顶戴,后又被赐二品,破了清制太监不得越四品的规矩,这在宫中是前所未有的。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带光绪出逃西安,李莲英随行,一路鞍前马后,安排住宿、伙食、传话都不离身。   回京后,他仍管日常,1908年,慈禧去世,李莲英为她守孝百日,百日一满,他向隆裕太后请辞,自此搬出宫廷,住进西城的一所老宅。   出宫后他很少露面,有宫人说他咳嗽得厉害,整日卧床,也有人说他仍与旧臣保持联系,但小心翼翼,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   关于他死的具体时间,旧报纸和宫档多写为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春天,死讯传出时并不热闹,没有吹打,没请戏班,入殓之后直接送到恩济庄下葬。   棺材是杉木做的,底部铺有厚厚石灰,防潮也防腐,送棺的人刻意夜间出行,坟前烧的纸钱没烧净,地上留了些湿痕。   有棺材铺的伙计回忆,那晚他们还加了三层棉布,用来包住尸体脖颈,说是“照老规矩”,谁也没料到,五十多年后棺材打开,里面根本没有身子。   也有说法称这是“金头玉身”的秘葬法,是太监特殊的丧葬规制,只埋头不埋身,但查清宫礼制并无此例,更何况棺中以棉花充躯体,又有拼接假辫,说明这不是简单的体面,而是有事要遮。   李家的老佣人也曾私下说过,李莲英死那晚,脖颈伤口止不住血,换了几层棉布都浸透了,像是受了重伤。   关于真相,无人能证,是报仇雪恨?是政治清洗?是宫廷秘杀?都说不清,只知道,头颅孤悬一棺,身子早不知所踪。   如今那些陪葬玉器陈列在博物馆玻璃柜中,参观者对着它们评头论足,不知背后埋着一个活了一辈子小心谨慎的人,最后连身后安宁都不得。   他活着时懂规矩、识人情、知进退,死后却连个完整的身子都未能留下,历史翻过一页,李莲英的名字仍在,棺中的那颗头颅也成了无法落幕的疑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北京晚报——李莲英之死并无“谜团” 南昌晚报——李莲英三处私宅未花分文墓葬曾被打开有头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