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专家称灭蚊鱼投放不当或存风险#【广州有公园试投数千“灭蚊鱼”,专家建议微生物制

#专家称灭蚊鱼投放不当或存风险#【广州有公园试投数千“灭蚊鱼”,专家建议微生物制剂或更有效】日前,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外界关注。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南都记者注意到,近日广州与佛山两地有部分公园在园内水域投放所谓“灭蚊鱼”,旨在降低蚊虫繁殖率,通过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不过,“灭蚊鱼”的投放存在科学性争议。有相关专家指出,由于投放环境实际上并非白纹伊蚊常见孽生地,有可能难以产生“控蚊”或“灭蚊”效果。而投放的鱼种选择不当,不仅蚊子幼虫清除效果有限,亦有可能加剧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

7月29日,南都记者从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获悉,为防控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管理中心于27日至28日分批次向广州兰圃水体、溪流等区域投放6000尾“灭蚊鱼”,利用其捕食蚊虫幼虫的习性,从源头控制水体蚊虫滋生。据了解,公园后续将定期监测幼虫密度及鱼类存活状态,形成“以鱼控蚊”的生态防蚊长效机制。

事实上,广州市人民公园并非首个采取“以鱼控蚊”的公园。据媒体报道,7月23日、24日,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辖内投放“灭蚊鱼”,其中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包括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另外,24日当天还在佛山中山公园的人工湖投放了1000尾土鲮鱼的鱼苗。

那么,“灭蚊鱼”是否真会带来效果?病媒生物控制专家、主任医师严子锵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疫情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一种典型的容器型蚊种,其孳生场所和生境十分复杂,种类繁多,包括室内和室外多种人工或天然的静滞小水体,而并非水塘、水沟、下水道等,如果在水塘等环境投放所谓“灭蚊鱼”,对伊蚊幼虫的控制是毫无作用的。

严子锵进一步介绍,一般情况下,水塘环境由于存在鱼类等天敌,很难孽生蚊子。“除非一些长满水生植物的水塘,比如水面长了非常密集的水葫芦,在靠近岸边地方的水体难以流动,鱼类也难以到达的部位,就会孳生大量的库蚊,但并非伊蚊。”他还表示,珠三角部分地区水网繁多,水涨水退会形成不少水洼或水坑,而这有可能利于伊蚊的孽生,但真实情况有待证实。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广佛两地相关部门在投放“灭蚊鱼”时均强调,“灭蚊鱼”并非食蚊鱼这一物种。资料显示,“食蚊鱼”是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种小型鱼类,可以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其凭借较强的繁殖力,造成与其侵入水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那么,目前“灭蚊鱼”的鱼种选择是否真的正确?根据官方透露,人民公园、中山公园投放的是土鲮鱼,亚洲艺术公园投放的主要为鲢鱼和毛足鲈。中国水产学会外来水生物种科普团队成员、微博科普KOL“不对劲不带你”在受访时认为,有关部门对鱼种的选择,基本都是不太恰当的。

他表示,孑孓(蚊子幼虫)一般生活在水体上层,而土鲮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下层,与孑孓的分布水层不甚吻合,投放鲮鱼也许能捕食一部分孑孓,但对其限制效果有限。鲢鱼则为滤食性鱼类,基本不会主动捕食孑孓。毛足鲈虽然有捕食蚊子幼虫的能力,但并非华南地区的原生水生物种。

评论列表

Lam
Lam 2
2025-07-30 21:55
你缺乏科学根据的自我认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