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看到在一旁瑟瑟发抖的上官婉儿,心中有所迟疑,但还是将她杀掉。事后,太平公主震惊的说:“婉儿并非韦党,就这样被杀了,三郎的手段也太狠辣了。” 李隆基收剑入鞘时,上官婉儿的血正顺着阶石蜿蜒而下,那张曾草拟百司奏章、称量天下才士的素手,此刻蜷曲如枯叶。他望着太平公主错愕的脸,声音冷得像殿角的寒冰:“姑母可知,婉儿在韦后临朝时,曾亲拟诏书,欲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尊韦后为皇太后?” 太平公主语塞。她与上官婉儿相识二十余年,深知这位“巾帼宰相”的生存智慧——武后时依附皇权,中宗朝周旋于韦后与相王之间,甚至暗中向相王府传递过韦党的动向。就在李隆基举兵前夜,婉儿还派心腹送来她草拟的“废韦后、立相王”密诏,字字皆是倒向李唐宗室的证明。 “可那份密诏……”太平公主话音未落,便被李隆基打断:“密诏可伪,人心难测。”他转身看向宫墙上摇曳的火把,“自武后以来,妇人干政乱了朝纲,韦后、安乐公主是祸首,而婉儿,是这祸水里游得最久的鱼。《左传》有云‘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我今日不杀她,他日若再有变局,谁能保证她不会另拟一份诏书?” 太平公主默然。她想起婉儿十四岁时因替祖父上官仪鸣冤,被武后发配掖庭,却凭一首“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的诗重获青睐;想起她在神龙政变后,一面为中宗草拟赦书,一面暗中为相王李旦保留余地。这般八面玲珑的手腕,既是生存本能,也是最让掌权者忌惮的利刃。 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在旁低声道:“殿下此举,正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婉儿虽非韦党,却久在权力中枢,深谙宫闱权术,留之终是隐患。” 数日后,上官婉儿的灵柩停在洛阳城外,曾受她提携的文人纷纷写诗凭吊,其中一首写道:“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李隆基偶然见此诗,只淡淡说了句:“妇人有才,若用于乱政,才便是罪。” 多年后,李隆基登基为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某次整理旧档,他偶然翻到上官婉儿的诗集,随手翻开一页,见是“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忽然想起那个血色黎明里她瑟瑟发抖的模样,指尖在纸页上停顿片刻,终是合上了卷宗。或许那一刻他才懂,有些杀戮无关对错,只关乎权力场上最冷酷的法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诡道也”,帝王的棋盘上,从没有不可牺牲的棋子。 上官婉儿之死,是权力洗牌中最锋利的注脚。李隆基的刀,斩的不仅是一个周旋于各方的才女,更是对“妇人干政”的彻底清算。正如古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皇权更迭的棋局里,温情与道义,终究难敌“防患于未然”的狠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