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打哈马斯,伊朗不动,以色列打胡塞武装,伊朗不动。以色列打黎巴嫩真主党,伊朗也不动。没了帮手的伊朗想盟友帮助时候,盟友不是心被寒了,就是被以色列打趴了。 2024年下半年。先是哈马斯的头号人物哈尼亚在德黑兰被“斩首”,然后没过多久,黎巴嫩真主党的“精神领袖”纳斯鲁拉也步了后尘。这接二连三的定点清除,明眼人都知道,是以色列的“摩萨德”出手了。这简直是把巴掌直接扇在了伊朗的脸上。 作为“抵抗之弧”的老大哥,小弟的头领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和自家门口接连被干掉,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于是,就有了去年10月1日那场大戏——伊朗对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上百枚导弹划破夜空,直扑以色列。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东,心想着:这下完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是就要开打了? 伊朗那次确实是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也确实让以色列的防空系统手忙脚乱了一阵。伊朗的官媒宣称战果辉煌,也算是对国内和一众小弟们有了个交代。那一刻,伊朗似乎找回了地区大国的颜面。 然而,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发生在“然后”之后。 按照以色列“有仇必报,而且加倍奉还”的性格,所有人都等着看内塔尼亚胡如何下令发动雷霆反击。可诡异的是,以色列在口头上喊了十来天的“报复”之后,大规模空袭伊朗本土的行动,却迟迟没有发生。 为啥?这背后,就是美国人出场了。 美国人为了“摁住”暴走的以色列,使出了三招。一是利诱,承诺给以色列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和外交保护,条件是你别去碰伊朗的核设施和石油设施这种“红线”目标。二是不配合,以色列想搞远程奔袭,离不开美国的情报支持、军事协调,甚至需要美国出面搞定沿途国家的领空开放问题。美国人只要一摊手,说“这事儿我帮不了”,以色列的战机就很难飞得踏实。三是在以色列内部分化,当时拜登甚至想绕过内塔尼亚胡,直接邀请跟他不对付的国防部长加兰特访美,这操作直接把美以高层和以色列政府内部的裂痕,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 最终,以色列确实“冷静”了下来。但这种冷静,换来的是一种更可怕的战略。 以色列没有直接去啃伊朗这块硬骨头,而是转过头,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伊朗的“羽翼”。这是一种“凌迟”式的报复,比一锤子买卖要狠得多。 以色列的军事重心,完全压在了黎巴嫩。在纳斯鲁拉死后,真主党内部本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和混乱。以色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了代号“北地之剑”的军事行动。地面部队深入黎巴嫩南部,空军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进行地毯式轰炸,目标就是把真主党经营了数十年的军事设施、火箭弹库存和指挥体系,连根拔起。 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真主党虽然抵抗顽强,但在没有了强力领导人、又面临以色列绝对技术优势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从一个能威胁以色列全境的战略力量,硬生生被打成了一支只能在黎南山区打游击的残破武装。 这个时候,全世界都在看:伊朗,你动不动? 结果是,伊朗没动。除了外交上一些不痛不痒的谴责,实质性的军事援助,根本送不进去。海上被封锁,空中通道被以色列牢牢监控,伊朗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得力的盟友,被一点点放血。 再看也门的胡塞武装。他们还在零零星星地向红海发射导弹和无人机,但美国和以色列的海军早就部署到位,拦截率非常高。偶尔有漏网之鱼,也无法改变大局。以色列时不时还对胡塞的导弹发射架和雷达站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让他们成不了气候。 至于加沙的哈马斯,那就更不用说了。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清剿,哈马斯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打残,加沙地带已经完全在以色列的军事控制之下。 现在,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伊朗自己身上。它会发现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当它真的需要盟友为它分担压力,甚至与它并肩作战的时候,一回头,身后已经没人了。 哈马斯被打趴了,成了需要救济的对象。胡塞武装被困在也门,自保都难。而最关键的黎巴嫩真主党,这个伊朗投入了无数心血的“王牌”,现在正被以色列按在地上摩擦,奄奄一息。 小弟们心里能不寒心吗?当初跟着你混,就是指望有事的时候大哥能出来罩着。大哥确实也亮过一次肌肉,去年10月1日那次导弹齐射,确实威风。但那更像是一次性的“烟花秀”,表演完了,就没了下文。当以色列开始用钝刀子割肉,慢慢折磨这些小弟时,大哥却选择了“战略忍耐”。 这种忍耐,在德黑兰的战略家看来,或许是“顾全大局”,避免将整个国家拖入全面战争的深渊。毕竟,伊朗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与以色列和其背后的美国硬碰硬,胜算渺茫。 但在那些浴血奋战的盟友看来,这就是一种背叛。他们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成了伊朗维持其地区影响力棋盘上的“弃子”。 所以,咱们现在看到的局面就是,以色列通过一场“代理人战争”的逆向操作,成功地剪除了伊朗的羽翼。内塔尼亚胡或许没有得到他最想要的——直接摧毁伊朗核设施。但他得到了一个同样重要的战略成果:一个被孤立的、威慑力大减的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