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帅长于谋划,大多时候出任的是参谋长职位,在总部执掌中枢,因此有“叶参座”之名,带兵作战并非其长项。叶帅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没有在战争时期坐镇一方掌管一支野战大军的。 在十大元帅的排名中,叶剑英位列最后,这让很多人困惑不解。毕竟,其他九位元帅都有统帅大军征战沙场的辉煌战绩,而叶帅却从未独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那么,这位被称为”叶参座”的元帅,究竟凭什么能跻身开国十大元帅之列?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关键时刻的抉择中。 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叶剑英,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政治敏锐性。1917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成为早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人才。毕业后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正是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送孙中山脱险,这次英勇表现让他在粤军中声名鹊起。 1924年,叶剑英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在黄埔军校期间,他接触了大量共产党人,逐步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12月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 真正让叶剑英在党内地位确立的,是他那独特的参谋才能。1931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他历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毛泽东对他格外器重,经常称呼他为”叶参座”。这个称呼并非偶然,叶剑英是历史上唯一的”三军总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和解放军总参谋长,这在十大元帅中绝无仅有。 说叶剑英不善带兵作战,其实并不准确。他在红军期间确实短暂担任过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但这些地方军区主要负责根据地守备,与野战军团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叶剑英的工作重心始终在总部,在后方,甚至在敌营。他负责的是战略谋划、情报收集和统战工作,这些”看不见的战场”同样关系着革命的成败。 1935年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事,充分说明了叶剑英的价值。9月9日,张国焘给陈昌浩发出密电,要求”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叶剑英接到这份密电后,立即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冒着生命危险将密电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当即用卷烟纸抄下电报内容,随后党中央迅速脱离险境。这一关键时刻的正确抉择,直接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毛泽东后来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叶剑英在党和军队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抗日战争期间,叶剑英的作用更加突出。他不仅担任八路军参谋长,协助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更重要的是协同周恩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叶剑英作为中共特派代表与张学良进行秘密谈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协助周恩来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继续在军委总部发挥参谋作用。1946年他还担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参与国共停战谈判。1948年底,他担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参与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的政治智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1955年授衔时,他被评为十大元帅之一。有人质疑他的军事功绩不如其他元帅显赫,但评定标准是”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叶剑英虽然没有独自指挥大兵团作战,但他在创建人民武装力量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叶剑英总能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发挥决定性作用。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叶剑英与华国锋等联手,10月6日一举解决了重大政治问题,结束了十年动乱,挽救了党和国家。这一行动充分体现了他”遇大事不糊涂”的政治品格。 回顾叶剑英的一生,虽然他没有林彪那样的赫赫战功,没有彭德怀那样的统帅经历,但他在每个历史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选择,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谋远虑。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战略谋划、统战工作和政治智慧上,这些看似”软实力”的东西,往往在关键时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正如毛泽东所说,叶剑英”遇大事不糊涂”。这个”大事”,都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南昌起义时他拉来了队伍,长征中他挽救了党中央,西安事变时他促成了和平解决,建国后他又在重要历史关头力挽狂澜。这样的功绩,评为元帅完全合情合理。 1986年叶剑英逝世,享年89岁。这位”叶参座”虽然没有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但他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