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0年的一天,孙健搬出了中南海,因为他已经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出人意料的是,

1980年的一天,孙健搬出了中南海,因为他已经主动辞去了一切职务。出人意料的是,他的行李十分简单,只有一卷铺盖,这是由于他当时进京任职时没有携带家人,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说实话,孙健的履历,在当年那批领导里,算是独一份。他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也不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 1936年出生,天津人。1951年,才15岁的他,就在天津内燃机厂当学徒。因为肯干、能吃苦、爱琢磨,他从一个小学徒,一路干到了车间主任、厂革委会副主任。他这人有个特点,话不多,但手上的活儿绝对漂亮。厂里有什么老大难的技术问题,找到他,基本都能解决。 机会这东西,有时候就这么奇妙。70年代初,他作为天津市的劳模代表,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有一次,他在会上发言,没讲什么大道理,说的都是车间里生产的实在事儿,结果被中央领导看中了。觉得这小伙子不错,踏实,懂基层。 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疯狂转动。1973年,他直接从一个工厂干部,被提拔为天津市委书记。两年后,1975年,更是坐上了“直升机”,进了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那年他才39岁。 他在副总理的位子上,主管工业生产。他不懂的,就跑去问,去学。他没官架子,经常穿着一身蓝布工装,直接下到工厂车间,跟工人师傅们一起拧螺丝、看图纸。他觉得,办公室里听汇报,不如车间里流点汗来得实在。 然而,这段“传奇”并没有持续太久。 1978年,他的副总理职务被免去,改任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到了1980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主动辞去一切职务。 为啥?官方的说法很笼统。但从他后来的只言片语里,咱们能大概拼凑出原因。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当领导越来越吃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开始了,国家建设需要的是懂经济、懂科学的专业人才。他说:“我不适应,不能占着位子,耽误国家的事。”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分量千钧。在那个年代,权力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却像扔掉一个烫手山芋一样,主动放下了。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他卷起铺盖,搬出了中南海,回到了天津。 组织上想给他安排个“清闲”的职务,他拒绝了。他说:“我就是个工人,还是让我回厂里吧。”最后,他去了天津一家汽车公司,当了个顾问。说是顾问,其实更像个高级技工,每天还是在车间里转悠。 故事讲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但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孙健”这个名字,好像带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一种精神。 时间快进到2020年,新冠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在北京新国展的入境人员集散点,那地方被称为“国门第一线”,风险有多大,不用我多说。当时有个8人工作组,负责接待、登记、安抚那些刚下飞机、身心俱疲的入境旅客。 这8个人里,就有一个叫孙健的。他是东城区抽调的干部,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旅客行李多到拿不动,他二话不说就上去搭手,把一个个跟成年人差不多大的箱子,硬是“抬、托、顶”地塞上转运车。防护服里的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他也只是呼哧带喘地歇口气,然后继续干。 你看,这个孙健,和当年的孙副总理,职业不同,岗位不同,但那股子实在劲儿,那份二话不说的担当,是不是一模一样?他们都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表现什么,就是觉得,这事儿我该干,就干了。 还有一个叫孙健的,是个摄影师。青藏铁路,咱们都知道,那是“天路”。修建过程有多艰苦,是咱们没法想象的。这位孙健,就常年扛着相机,待在工地上,把筑路工人在昆仑山隧道里施工、把铁轨铺到拉萨站的瞬间,都用镜头记录了下来。那些照片,没有华丽的构图,但每一张都充满了力量。 他记录的,不只是一条铁路的诞生,更是一代人“挑战极限”的英雄气概。这种默默的记录和付出,不也是一种“孙健精神”吗? 当然,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不是所有叫“孙健”的,都能守住初心。 几年前,有个新闻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福建原省长苏树林落马,他的“双开”通报里,有一条是“违规提拔身边工作人员”。 这个“身边工作人员”是谁?巧了,也叫孙健。一个80后,江苏南京人,名校毕业,管理学硕士。本来是苏树林的秘书,眼看着就要被提拔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了,任前公示都发了。结果,老领导应声落马,他的仕途,也戛然而止。 在体制内,跟对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走得正。当你的名字和另一个人的权力紧紧捆绑时,你可能就不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