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有个朋友邀请我去聊聊这车,我说身份不合适,这次就不能支持了。虽然这车和我关系不大

有个朋友邀请我去聊聊这车,我说身份不合适,这次就不能支持了。

虽然这车和我关系不大,但了解还是有一点的。讲得太官方,大家不喜欢听。讲得多一点,也不好把握尺度,我的风格也比较直接,所以也罢了。

看了看照片的时间,差不多一年的封口期也过了。一年前的7月底,卖房卖车,收拾行李,带着非常不理解的心情,回到熟悉的地方,换个环境,也换换心情。

仔细想想过去四年的付出,我可以说倾尽全力,也可以说问心无愧。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归结为“运气不好”。因为无论从任何人那里,我都没有得到一个说法,我也侧面问过很多人,也没人给过我准确的回复,这也挺让人摸不到头脑。

后续的一年,我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更多。因为当一件事过不去的时候,你会不断思考,哪里对了,哪里错了,这种长时间的痛苦的反思,其实是一种强化运算,最终让你计算清楚里面的逻辑。这也是马斯克推荐的一种方式。

当你理清了这个逻辑的时候,也是一种认知的开悟。我和一些有过同样经历的朋友聊过,朋友们对我的分析都表示认可,同时,他们的经历,也作为拼图,补全了这个故事里的一些其他视角。

大家一定希望我整理一下,发出来。我知道大家爱看,但还是算了,尤其是今天这个情况和环境。今后有机会,或许可以一点点慢慢写。

我特别想找个安静的地方,一点点连载这四年的故事,有点像以前的博客,没那么乌烟瘴气,也没什么人看,这就特别好。

有时候我觉得,我做出那个挺有意思的车之后,还没有挂掉,一定是老天给我安排的事我还没有做完。所以某种程度上,那四年的经历,或许是后续任务的序章,不到完成的那一天,你都不知道是这样的安排。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去看车展,看到一个泛亚的概念车,我说我长大要去泛亚,要到中国人设计车的地方,后来我也就真去了。

然后我有一天突然回想起那个概念车,结果发现,发布的日期就是我的生日,而这车的造型,我不说了,你们自己看就明白了,编故事可能都编不了这么准。

在那些比较痛苦的日子里,有时候我会质疑,我喜欢汽车是不是对的?这些付出没有正反馈,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不应该这么喜欢车就好了?我相信还有很多喜欢车,也在这个行业里的朋友,都经历过一样的痛苦。

我后来意识到,干我们这行,负反馈可能就是正常的,因为这个行业对抗的周期力量过于强大。所以很多企业的产品线操盘人,都是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也就非常合理了。

所以,喜欢车,其实是一种最后的源动力,能让你在负面的信息里,还能继续站起来往前走。

只要信念正确,自己走自己的路,光明始终能战胜黑暗,就是时间会有点长。等有一天你到达了阶段性的下一个点,过往的那些什么没有兑现的股票,没有获得的认可,也都没那么在意了。

毕竟人活一辈子,别的都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

活成自己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