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蒋经国突然咯血,撒手人寰。邓公不料蒋经国的死竟会来得如此猝不及防,立即召集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邓公痛心地说了8个字。对所有人来说,蒋经国之死的确过于突然。
蒋经国并不是那种拥有强大个人魅力的克里斯玛型领袖,也不像其父蒋介石那样以强硬刻板的形象示人,更不同于某些善于营造神秘感的高高在上的领袖。他在台湾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始终是一位朴实的老农、豪迈的老兵和亲切的邻里。他常常微笑着与人握手,展现出平易近人的一面。这种亲民作风并非刻意的政治表演,而是他一贯的风格,从他参与修建中部横贯公路项目时就能看出。 上世纪五十年代,蒋经国与参与修路的荣民们同甘共苦。渴了,他像工人一样直接对着水龙头喝水,或用炊具打水解渴;饿了,他随手拿起一个馒头吃。他并不因身份特殊而享有特权。即使后来接掌政权,他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外出视察时,他会走入偏远地区了解民情,甚至脱下鞋子涉水过河。哪怕身患糖尿病,依然坚持以普通人的方式生活,饿了就在路边小饭馆买盒饭充饥。 蒋经国的执政举措为台湾开启了全新的时代。他顺应时代潮流,结束了长达38年又56天的戒严,这一决定不仅终结了“蒋经国时代”,也断绝了出现下一个“蒋经国时代”的可能。他同时改变了过去“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开放了老兵回大陆探亲,为两岸的和平交流铺平了道路。这两项举措不仅深刻改变了台湾内部的局势,也为两岸关系以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无论谁执掌台湾政权,都无法让历史倒退。
1988年1月13日,台北市阳明山中兴宾馆迎来了一个看似平常的清晨。这座经常接待国宾的建筑,却在这一天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当天一早,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的身体状况就出现了异常。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开始于一声普通的身体不适的抱怨。蒋经国的贴身侍从副官翁元回忆,当天早晨蒋经国刚起床就表示全身不适,尤其是胃部极为不舒服。接到通知后,医疗团队迅速做出反应,给他开具了胃药。但是这次的病情似乎与往常不同,服用药物后并未出现明显好转。 上午时分,医疗团队又为他注射了营养剂,希望能够改善症状。但蒋经国的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焦躁不安。他反复在床上躺下又起身,走几步又回到床上。这种异常的表现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安,因为在此之前,蒋经国一直以沉稳著称。 危急时刻在中午时分到来。12点50分左右,蒋经国突然吐出大量鲜血,几乎装满了半个脸盆。医护人员的处置显得格外仓促,甚至没有对这些重要的病理样本进行留存化验。没过多久,第二次咯血发生,而这一次,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当翁元准备为他重新整理被褥时,蒋经国已经停止了呼吸。虽然医护人员随后展开了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对于中共最高领导人邓公来说,这个噩耗来得太过突然。在会议上,邓公说出了那句充满遗憾的话:"可惜经国去世得太早。"这八个字不仅表达了对蒋经国去世的惋惜,更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前景的深切忧虑。
国共分裂的根源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深刻的路线分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依赖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支持,试图通过英美列强的帮助实现三民主义;而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则将希望寄托于土改和工农阶层的力量,坚信这才是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尽管两党都认可三民主义,但各自认为对方的路径是歪理邪说。无法通过道理达成共识,只能在战场上一决高下。结果显而易见,毛泽东越战越强,而蒋介石则逐渐失去工农阶层的支持,兵败如山倒。 历史评价总结:“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1947年,蒋介石对延安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问毛泽东是否对胜利有过怀疑,毛泽东回答道:“这取决于我们的土地改革是否成功。”蒋介石作为军事统帅无疑出色,但他忽视了工农阶层的力量。士兵大多是普通农民,一旦革命意识被唤醒,他们的力量将无可匹敌。蒋介石最终失去民心,也失去了战场。 进入1980年代,国民党在岛内外面临严峻挑战。“民进党”成立、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等因素促使蒋经国开始政治改革。他敏锐地认识到一党独大的局限,主动推行开放政策,并对两岸关系表现出一定柔性。然而,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台独”势力的崛起提供了空间。1988年,蒋经国去世时,台北街头近百万人为他送殡。许多台湾人认为,如果蒋经国能够多活几年,两岸关系或许会迎来更积极的变化。 蒋经国以亲民、节俭著称。他禁止家人从商,官邸生活简朴,仅靠工资维持家庭。他去世后,仅留下少量积蓄给遗孀蒋方良。从“家族极盛”到“子女星散”,蒋经国晚年的内心郁结可想而知。他希望子女能挑起家族重担,但事与愿违。长子蒋孝文因酗酒和婚姻问题早早病倒,次子蒋孝武因江南案的争议远走新加坡,女儿蒋孝章婚姻不如意,与家人关系疏远。唯一留在蒋经国身边的是幼子蒋孝勇,成为他晚年最信任的人,被外界称为“地下总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