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见麻雀的尸体?一位70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麻雀的平均寿命在3-6年之间,令人奇怪的是,麻雀虽然到处可见,但它们的尸体却很少被人看到,自己工作了50年多只见过几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灰扑扑的小身影在电线杆上跳来跳去,全世界十六亿只麻雀里头,倒有一多半都在中国安家。 这些小家伙繁殖本事了得,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它们扎堆飞过。 可有个怪事,活麻雀满世界都是,怎么从来见不着它们的尸首呢?棕黑相间的羽毛是麻雀的标志,十三四厘米的身段跟鸡蛋差不多重。 全球二十七种麻雀原是在欧洲亚洲讨生活,后来跟着人漂洋过海,美洲澳洲也都落了户。 它们不爱钻深山老林,偏喜欢挨着人烟,三百米到两千米高的平原丘陵最对胃口。 那位护林员老爷子说,麻雀平均活个三到六年,可干了五十年林业,见过的麻雀尸体一只手数得过来。 这事儿听着邪乎,其实藏着自然界的精密设计,麻雀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会悄悄躲进墙缝、树洞或枯草丛里,像老猫躲起来等死一样。 它们的羽毛颜色和枯叶烂泥混在一块儿,就算死在眼前你也未必能发现。 城市绿化带里掉片落叶都能盖住麻雀的遗体,更别说还有清洁工每天凌晨扫街,连烟头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何况鸡蛋大小的鸟尸。 麻雀的天敌名单长得能写满一页纸,流浪猫一爪子拍下来,喜鹊叼着飞上天,蛇类直接生吞,连蚂蚁都能把尸体啃得只剩几根骨头。 有研究说中国散养猫每年祸害二三十亿只鸟,麻雀占了大头,要是侥幸没被天敌发现,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快得吓人,夏天一周就能让麻雀尸体化成泥土,冬天也撑不过三个月。 老房子拆迁时,工人常从墙缝里扫出麻雀的骨头渣子,这些小家伙临死前把人类建筑的缝隙当成了天然墓穴。 别看麻雀现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六十多年前它们可是全民公敌,那时候饿急眼的人举着旗子敲锣打鼓赶麻雀,累死的鸟儿像雨点往下掉。 如今农药和雾霾成了新杀手,麻雀数量比不得从前,但死不见尸的谜题反倒更明显了。 生物老师讲食物链时总爱拿麻雀举例, 一只死麻雀刚落地,甲虫蚂蚁分食肌肉,真菌分解羽毛,最后连骨头都被土壤里的酸性物质溶化。 这套流程比火葬场还高效,难怪有人说麻雀是自然界的魔术师,连谢幕都带着神秘感。 城里人没见过麻雀尸体还有个扎心原因,钢筋水泥丛林根本不是它们的理想坟场。麻雀死在空调外机后面,尸体风干成标本。 栽进下水道,顺着污水冲进处理厂, 就算落在马路上,早高峰的车流瞬间把它碾进沥青缝隙。 有鸟类学家在写字楼玻璃幕墙下捡到过撞死的麻雀,结果转头就被保洁阿姨当垃圾扫走了。 农村倒是偶尔能看见麻雀尸体,可农药中毒的会抽搐着滚进田沟,被野猫咬死的多半拖进草垛,能完整留到第二天的都是奇迹。 这些棕褐色的小家伙把生存智慧刻进了基因,它们知道人类既危险又可靠,所以筑巢要选抽油烟机的排气管,饿极了敢从孩子手里抢面包屑。 麻雀的脑容量只有豌豆大,却记得哪个阳台的老太太会撒小米, 这种狡黠的生存策略延续到死亡时刻,选择隐蔽的死亡地点,既是避免天敌发现的后代保护,也是给人类留点念想。 毕竟谁愿意看见每天在窗台问早安的邻居突然暴尸街头呢? 科学家发现麻雀尸体的消失速度比同等体型的青蛙快三倍,食腐动物对鸟类的气味特别敏感,乌鸦能在三百米外嗅到死麻雀的味道。 更绝的是麻雀的骨骼结构,中空的骨头像薯片一样脆,微生物分解起来毫不费力。 有回研究人员在郊外做了个实验,放十只死麻雀在空地上,不到两天全没了踪影,监控拍到夜猫子叼走六只,剩下的被虫蚁搬得干干净净。 现在明白为什么护林员五十年只见几次麻雀尸体了吧?这些空中游击队员活着是城市背景音,死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次听见麻雀吵架似的叽喳声,不妨多看两眼电线杆上跳动的影子,它们的生命比露珠还短暂,消失得比晨雾还彻底,但每只麻雀都在用独特的方式,给地球的生态循环按下快进键。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麻雀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麻雀为何越来越少;搜狐新闻——麻雀在我国到处可见,为何很难见到它的尸体?麻雀寿命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