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8月1日起,俄罗斯正式关闭与乌克兰之间的20个公路和铁路过境口岸,根据外媒的曝光,总理已经在26号签了相关的文件,而外媒的最后一句话却成为亮点! 咱先把时间线捋一捋,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双方边境早就打成了“筛子”。2022年10月俄罗斯把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四个地区纳入版图后,原来的边境线就彻底变了。 按照俄罗斯法律,这四个地方现在属于俄联邦领土,那乌克兰那边再想通过这些口岸进出,就相当于“外国车辆进入俄罗斯境内”,手续自然得重新捋。 但问题是,这20个口岸里有不少本来就位于冲突最激烈的地区,像别尔格罗德州、罗斯托夫州这些地方,过去三年炮火连天,口岸早就被炸得稀巴烂,根本没法正常通行。 所以这次关闭与其说是“新政策”,不如说是给既成事实盖个公章。 并且,按照1995年签署的《俄乌边境合作协定》,双方本来有定期协商机制,但今年年初乌克兰单方面撕毁了多项协议,包括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俄罗斯这招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你先毁约,我就关口岸。 而且最近战场上的形势也在变化,乌军反攻迟迟没突破,俄军在顿巴斯方向开始压着打,这时候关闭口岸能进一步切断乌克兰的后勤补给线。 再说说这些口岸的具体情况,关闭的20个口岸里,13个是公路口岸,7个是铁路口岸,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部边境的五个州。 按照俄媒的说法,这些口岸其实早就“名存实亡”了。 就拿库尔斯克州的铁路口岸来说,自2022年5月乌军导弹炸毁货运站后,铁轨就没再修过,现在杂草都长到路基上了。俄罗斯这次只不过是把这些“僵尸口岸”从法律层面注销,免得以后扯皮。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外媒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成了点睛之笔——“这些口岸其实已经停摆三年,现在只是把‘纸面上的协定’撕了而已”。 原来塔斯社在报道里特意提到:“根据俄联邦法律,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等地区的原边境口岸不再开放。”这句话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 因为按照国际法,四州入俄的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但俄罗斯通过关闭口岸,变相强化了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这种“事实占领”的操作,让乌克兰和西方很难找到反驳的抓手。 对乌克兰来说,这事儿影响可不小。过去三年,乌克兰东部的农产品、工业原料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这些口岸进入俄罗斯,再转口到中亚和欧洲。现在口岸一关,顿巴斯地区的煤矿、扎波罗热的粮仓就彻底成了“孤岛”。 更麻烦的是,乌克兰西部的铁路轨距和欧洲标准不一样,货物得在波兰边境换车,运输成本直接翻倍。有乌克兰农业协会算了笔账,如果8月1日前找不到替代路线,今年秋收的粮食至少有30%得烂在地里。 不过俄罗斯也留了个后手。根据政府令,关闭的口岸不包括人道主义通道。也就是说,像药品、食品这类物资还能通过特定口岸进出,但得经过俄方严格检查。 这招挺高明,既切断了乌克兰的经济命脉,又避免被国际社会指责“搞人道主义危机”。 最后再说说国际反应,欧盟那边已经表态“严重关切”,但除了发声明也没啥实际动作。美国倒是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但背地里还在给乌克兰运武器。 最有意思的是土耳其,作为俄乌粮食协议的担保人,土耳其外交部特意强调“黑海航运不受影响”。这其实是在提醒俄罗斯:你关陆路口岸可以,但别打黑海港口的主意,不然粮食协议一撕,全球粮价又得暴涨。 总的来说,俄罗斯这次关闭口岸,表面上是个突发新闻,实则是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必然结果。这场战争打到第三年,谁都没想到,最后连边境口岸都成了棋盘上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