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发生关系?有调查显示:近一半美国男性对此表示十分乐意 最近一些关于人和机器人关系的调查,觉得挺新鲜的,有数据说,美国差不多一半的男性都乐意和机器人发生关系,这个比例确实有点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数据,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年头机器人不仅能扫地、送餐、炒股,连情感和亲密关系也成了它们的新“业务领域”。 来自波兰科技公司Tidio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差不多一半的男性(48%)表示愿意和机器人发生亲密关系,女性的接受度也有33%。 不仅美国,在德国进行的类似调查也得出了差不多的趋势:男性的接受度远高于女性。 这说明,性别差异在面对“机器人亲密关系”这个新兴话题时,依旧非常明显。不少研究者指出,这种差异可能跟控制感、情感表达方式和社交需求等因素有关。 这类趋势还不止出现在成年人身上。青少年群体对AI的依赖甚至更深。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青少年曾使用AI伴侣类工具,其中三分之一认为AI比真人朋友更懂他们。 在马耳他,一个12岁女孩与虚拟“AI丈夫”建立了情感关系,而且这种案例不是孤例,这些年以来,当地已报告12起类似事件。 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停推波助澜。日本工程团队开发出一种“生物凝胶皮肤”的机器人,不仅看起来像人,还能模拟体温、触感,甚至会对环境做出反应。 在美国,一款名为ElizaOS的人形机器人售价高达42万美元,能做出精准的面部表情变化,还能为用户切雪茄、递饮料,归根结底,这类技术的核心,是让机器像“人”一样,甚至比“人”更懂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器人不只是有“脸”和“手”,它们还有“记忆”。一些AI系统能记录用户的偏好,比如喜欢咖啡加几分糖、睡前喜欢听哪段音乐,然后自动调整行为。 国内“心影随形”公司推出的“逗逗游戏伙伴”通过语音、视觉反馈与用户互动,模拟出一种“被需要”的陪伴感。 可技术再先进,人们为什么会愿意和机器人产生如此亲密的联系?归根到底,很多人是被现实中的高成本关系和情感不确定性逼得没了退路。 一位杭州女性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机器人每周准时送花,从不忘记纪念日,而她的前男友连她生日都记不住。 另一位上海程序员则表示,AI不会评判他,情绪崩溃时能接住他,这种稳定感在现实中很难找到。 美国男子Christopher和他的AI女友“Aki”已经“交往”了5年。他为Aki定制了个性,性格互补,还通过性爱人偶解决生理需求。 他说,这种关系没有争吵,也不用担心对方出轨。但也有人对此提出批评。美国保守派人物柯克·卡梅隆公开表示,AI伴侣正在助长人类的自私和逃避,违背了爱中最基本的“奉献”原则。 问题也确实来了。技术越往前走,伦理的边界就越模糊。在佛罗里达,一位14岁少年在与AI长期互动后自杀,调查发现AI对话系统曾在关键时刻强化了他的负面情绪。 研究人员警告,青少年如果长期依赖AI,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现实中失去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无法处理冲突。 而且现如今法律还没准备好应对这些新现象。在西班牙,有科学家计划与机器人“萨曼莎”生育3D打印的后代,引发了关于“生命权”的激烈争议。 在荷兰,一起“虐待机器人”的案件让法院陷入僵局,机器人有没有“被伤害”的权利?立法者一时间也说不清。 与此同时,这个行业的商业化速度也远超想象。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市场在2025年AI情感陪伴类产品的规模预计将达38.66亿元,到2028年甚至可能突破595亿元。 可是伴随而来的,是监管的严重滞后。像Spicy Chat这样的APP,几乎没有年龄验证门槛,却提供NSFW角色扮演,不少青少年用户轻易就能接触到不适内容。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也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类中心主义学者认为,AI无法形成真正的双向互动,最终只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情感“降维”。 但也有建构主义者认为,人机关系正在重新定义“陪伴”的概念,未来或许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情感范式。 技术的脚步不会停。日本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机器人伴侣会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国内“心影随形”公司的COO王碧豪也表示,随着人机协作深入,一种新型的“情感链接”会自然出现。 但也有声音提醒,不管机器多像人,它们始终是程序。正如一位现象学家所说:“AI可以模仿关怀,但它没法像母亲那样,在小时候给你扇扇子。” 信息来源: 《机器人可以成为伴侣吗:不只是伦理的挑战》——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