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特朗普称对印度征收25%关税最近国际新闻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对

特朗普称对印度征收25%关税最近国际新闻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特朗普突然宣布要对印度商品加收25%的关税。这位美国前总统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开喷,说印度关税太高、贸易规矩太坑人,还顺手扯上俄罗斯能源的事儿。消息一出,新德里那边立马炸锅,商工部赶紧出来灭火说“正在研究影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贸易摩擦绝对没那么容易摆平。那么问题来了:印度这个一贯擅长在大国之间“和稀泥”的高手,这次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躲过美国的关税大棒?

咱们先看看两国的生意往来。印度卖给美国最多的东西,主要是珠宝首饰、纺织品、软件服务还有药品。就拿珠宝来说,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加工中心,每年往美国卖的黄金珠宝能占出口总量的近两成。更别说班加罗尔的程序员们给美国科技公司写的代码,每年能换回上百亿美元。美国卖给印度的大头则是飞机、农业机械和粮食——波音飞机在印度航空公司里很常见,美国中西部农场主种的大豆也常年漂洋过海去印度。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微妙的关系:印度既需要美国市场消化高端产品,又指望美国的钱和技术发展IT产业;美国既要印度的软件人才维持科技霸权,又眼红印度在俄乌冲突里“两头赚钱”的操作。

但这次的情况有点棘手。特朗普这次关税大棒挥得又快又狠,直接把印度打了个措手不及。要知道过去几年虽然印度和美国也总闹别扭——比如去年因为数字税互相威胁加税,前年因为签证政策扯皮——但最后总能找到台阶下。这次特朗普上来就祭出25%的高额关税,摆明了要给印度“立规矩”。更麻烦的是,他还把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事儿扯进来,相当于在贸易摩擦里掺了地缘政治的火星子。美国现在正拉着盟友围堵俄罗斯,印度却偷偷加大买油力度,这种“吃美国的饭,砸美国的锅”的操作,难免让华盛顿火冒三丈。

印度也不是没试过“和稀泥”。这些年新德里的外交团队练就了一身“骑墙”本事:和中国在边境问题上较劲的同时,照样进口中国手机零件;和俄罗斯签着防空导弹合同,转头又能和美国搞联合军演;一边骂美国钢铝关税不讲理,一边又给苹果公司免税优惠吸引投资。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让印度在过去几年里成功周旋于大国之间。但这次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印度的老办法似乎不太管用了。

首先,印度手里能打的牌实在有限。真要和美国硬刚,班加罗尔的珠宝作坊可能要停工,农村纺织女工的饭碗可能要砸。可要是服软让步,印度又舍不得美国市场这块肥肉。更麻烦的是,印度国内经济现在也不景气,通胀高得吓人、工作机会少得可怜,这时候再被美国关税补一刀,莫迪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美国的耐心也在消磨。过去美国政府还能容忍印度在俄乌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毕竟硅谷需要印度的程序员,五角大楼需要印度的港口。但现在特朗普明显是要“算总账”:你印度既不肯在贸易上让步,又偷偷买俄罗斯石油,还总想着在美俄之间捞好处?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华盛顿那边已经越来越不耐烦了。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毕竟印度手里还有张王牌——IT人才。全美超过六成的科技公司高管都是印度裔,硅谷每三家公司就有一家创始人来自印度。这种“软实力”是美国企业舍不得丢掉的资源。另外,印度在印太战略里的位置也很微妙:既能帮美国牵制中国,又能作为南亚支点辐射中东和非洲。这种战略价值,让美国在挥舞关税大棒时也得掂量掂量。

但现实很残酷。特朗普这次的动作明显是要“速战速决”,留给印度周旋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大。更关键的是,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也不允许莫迪政府轻易让步——农民抗议刚消停点,反对党就盯着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表现,这时候要是被美国关税压垮出口产业,莫迪的政治前途可就悬了。

所以这场贸易摩擦最后会怎么收场?印度大概率会在“硬扛”和“服软”之间找平衡:一边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向世贸组织告状,一边悄悄调整对俄能源采购策略;既不肯完全放弃俄罗斯这个传统盟友,又得给美国送上足够的“投名状”。但无论如何腾挪,想靠过去那种“左右逢源”的老办法全身而退,恐怕是越来越难了。毕竟时代变了,美国现在要的是“美国优先”的绝对服从,而印度想要的却是“大国崛起”的战略空间——这两件事,本来就很难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