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四川安岳一名男子将奥特曼形象刻进千年石窟之事,引发公众对“艺术乡建”中文化融合的深度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乡建”不仅是美化乡村的手段,更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这一事情背后,折射出的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安岳石窟作为“中国石刻之乡”的文化瑰宝,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任何艺术创作都应尊重并守护这份传统,避免因追求新奇而破坏文化的纯粹性。
地名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历史反映。近年来,江苏昆山市张浦镇致力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编纂淞南凝秀系列丛书,以唤起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守护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为乡村文化在新时代保持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作出有益探索。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乡村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创作应扎根于本土文化,避免生搬硬套外来元素。云南彝绣将传统图腾与潮牌卫衣相结合,河南民权“画虎村”的画师们用传统工笔技法创作俏皮画作……这些成功案例都表明,传统与现代可以实现完美融合。
各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下乡活动,将现代艺术形式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如将传统民歌中的精华有效植入乡规民约,将地域文化故事与打造中国传统村落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这些案例说明,在“艺术乡建”过程中,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有效嫁接点”,就能让“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让村民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各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文化部门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有机结合,打通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辟新路径。例如,通过戏曲搭台、书法下乡、美术进户等形式,让村民亲身参与到文艺创作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这种以村民为中心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让乡村文化更具生命力,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
“艺术乡建”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艺术创作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如何将文艺力量注入乡村,以文化赋能农业、以艺术点亮乡间,江苏省昆山市作出有益的尝试。开展艺术家驻村三年行动,通过“一村一品”主题创作、“一人一艺”艺术培养、传统民间工艺振兴、乡村文艺会客厅建设、文艺导师结对驻村、乡村流动艺术展厅六大行动,建设一批特色文艺村庄,打造一批乡村特色艺术工坊,培养一批“乡村艺术家”,命名一批乡村特色采风阵地……这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的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让“土文化”长出“潮模样”,是乡村文化的华丽蜕变,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践行。通过文艺赋能,乡村文化得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灵魂,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