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布雷的女儿女婿被捕,蒋介石找陈布雷谈话,询问他对此事的想法。陈布雷说:“如果他们真是共党,那就杀了吧!” 但谁能想到,此话竟暗含深意。 陈布雷本名陈训恩,浙江慈溪人,为《商报》撰写社论,文笔犀利,被誉为“浙江第一支笔”。经张静江介绍认识蒋介石后,长期担任其文案秘书,负责起草重要文件和演讲稿。
陈琏生于1919年,母亲杨氏因难产去世。由于陈布雷工作繁忙,陈琏幼年主要由祖母抚养。1925年,陈布雷将6岁的女儿接到身边,此时才为她正式取名“陈琏”。
陈琏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在昆明求学期间,她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代号“熊志”。大学毕业后,陈琏被分配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
1947年春,陈琏与同为地下党员的袁永熙结婚。婚后两人被派往北平,在华北局城工部工作,由于叛徒出卖,陈琏夫妇被北平警备司令部逮捕,关押在草岚子监狱。
消息传到南京后,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找到陈布雷,询问是否知情。陈布雷回答:“我事先并不知道,如果属实,依法处理即可。”毛人凤继续试探,陈布雷表示:“国法大于私情,绝不会因私废公。”
得知女儿被捕后,陈布雷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意是:自己教女无方,但绝不会因私情影响对党国的忠诚,请蒋介石依法处理,不必顾及私人关系。
蒋介石看到这封信后,反而认为陈布雷确实不知情,且态度坚决。考虑到陈布雷多年来的忠诚服务,加上当时正值国共和谈期间,蒋介石最终决定特赦陈琏夫妇。
陈琏夫妇获释出狱,陈布雷派人将女儿接回南京休养。但仅仅两个月后,陈琏就以治病为名离开南京,实际上是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这段时间里,陈布雷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和神经衰弱,经常失眠。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形势日益严峻,陈布雷作为主要文胆,工作压力巨大。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住所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自生反科学之思,不能适应新潮流,故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
陈布雷去世时,陈琏正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她得知父亲死讯后,化名赶到南京参加葬礼。
新中国成立后,陈琏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工作。1951年调任林业部,后来担任林业部人事司副司长。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67年11月19日在北京跳楼自杀。
陈布雷父女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一个是国民党的核心幕僚,一个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父女俩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却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个人命运往往身不由己,家庭亲情也难以抵挡政治信仰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