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不隔夜!”72名以议员直接绕开中国大陆,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中国没有在台湾问题上跟他们反复拉扯,而是转头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2025年7月24日,72名以色列议员突然联合发表声明,公开支持台湾加入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 此举无异于将台湾视作一个“主权国家”,公然挑战中国坚持了几十年的“一个中国”原则。 要知道,中以建交三十多年,白纸黑字的协议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议员的算盘,外界看得并不模糊。一方面,台湾是以色列军火的第二大买家,每年几亿美元的订单谁也不想丢; 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在中东问题上保持中立,没有完全倒向以色列而心怀不满,于是便想用台湾问题来敲打中国。 更有分析指出,这背后还牵扯着以色列国内的政治斗争。未来党和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的某些议员,此前就曾窜访台湾,与“台独”头目会面,还在社交媒体上称呼台湾为“国家”。 这次的联合声明,不过是他们“倚台反中”戏码的延续。这种嘴上说着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行动上却干着分裂中国勾当的两面派做法,显得尤为拙劣。 一时间,所有人都盯着北京,猜测中国会如何接招:是召见大使抗议,还是暂停经济合作,在台湾问题上与以色列展开一场拉锯战? 谁知,北京的反应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中国根本没有在台湾问题上与对方纠缠,而是猝不及防地,将战场巧妙地转移到了一个让以色列更感切肤之痛的地方。 声明发出的当天,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便发布了措辞强硬的回应,直指要害:“你们这是要同‘台独’势力捆绑在一起吗?”这番话清晰地划下了红线。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更是在记者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了那些窜访过台湾的以色列议员,揭露其言行不一,并再次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最核心的利益,绝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 然而,这仅仅是序幕。中国真正的反击,是将焦点战略性地转向了巴勒斯坦问题。 短短几天后,中国就在联合国推动召开了一场关于“落实两国方案”的高级别会议。 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以军在加沙地带的暴行,指出他们向等待食物的平民开火,已造成超过500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直言加沙已沦为“人间炼狱”。 这些指控并非空谈,加沙当地的伤亡数据和部分以色列士兵的匿名承认,都成了铁证。 紧接着,中国在联合国进一步推动停火决议,并明确支持法国、英国等国在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将道义的制高点牢牢掌握在手中。 舆论造势之外,中国的行动也相当扎实。为了声援巴勒斯坦,中国不仅送去了20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更关键的是,这批包括450吨大米和40车医疗物资的援助,成功突破了以色列的重重封锁,实实在在地送到了加沙民众手中。 这一系列操作,让中国在道义上赢得了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也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愈发孤立。 与此同时,中国也祭出了强硬的经济与军事反制。福建舰航母编队迅速在台岛以东海域展开封锁演练,军事警告的意味不言而喻; 科技部暂缓了与以色列的半导体合作项目;海关则延长了以色列农产品的清关时间。中以两国年贸易额高达200亿美元,这些措施虽未全面铺开,却已精准地打在了以色列的经贸痛点上。 以色列议员的这番操作,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立陶宛在2021年因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而招致的后果,殷鉴不远。 当时中国直接将两国外交关系降级,并全面叫停了立陶宛的木材、乳制品等出口。 立陶宛起初指望欧盟撑腰,可法德等大国纷纷避让,最后只能自己灰溜溜地递交“关系修复建议书”。以色列的政客们,似乎忘了这个前车之鉴。 这次轻率的挑衅,不仅使中以关系迅速降至冰点,更加速了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孤立。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推动巴勒斯坦“两国方案”,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浪潮日益高涨,承认或计划承认的国家已达142个,连法国、挪威、爱尔兰等欧洲国家也相继站队。 中东的格局也出现了微妙变化:伊朗第一时间声明支持“中国维护领土完整”,沙特则暂停了与以色列的秘密接触。 就连美国,口头上“赞赏以色列展现民主精神”,却刻意避谈台湾问题,白宫显然不敢在此事上为以色列明确背书。内塔尼亚胡政府如今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政治处境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