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正犯下滔天大错!新加坡外交家马凯硕公开表示,亚洲国家眼看中国被西方打压却保持沉默,这是个巨大错误。 近来,一股无形的风暴正在亚洲上空酝酿。当西方世界将矛头对准中国,从芯片禁令到贸易壁垒,再到南海的波澜,一套组合策略的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 按理说,面对这样的地缘政治压力,亚洲各国理应同舟共济。然而,现实呈现出一种诡谲的集体沉默状态,部分国家竟暗中与西方的步调相配合。 这种局面下,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直言不讳地指出,亚洲国家目睹中国遭西方打压却袖手旁观,实乃“巨大错误”。 这番话听来刺耳,却也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这种心态,无异于邻家失火,自己却在一旁盘算个人得失,抱着“火烧不到我家”的侥幸。这并非明智,而是一种危险的短视。 那么,马凯硕所说的“巨大错误”,究竟错在哪里?答案首先藏在亚洲的经济命脉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是近20个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整个区域经济的火车头。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突破6.5万亿人民币,而与日韩的经贸关系,更是撑起了东北亚经济圈的半壁江山。中国的经济脉搏,牵动着整个亚洲的产业链。 也因此,西方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看似只针对中国企业,实际上却可能切断整个亚洲供应链的活路。 韩国的半导体材料、日本的精密仪器、东南亚的电子组装厂,又有哪一个能与中国的庞大产业链彻底分割? 现在保持沉默,无非是寄望于损害不会波及自身。可是,一旦产业链真的断裂,后果将无人能够幸免。 菲律宾就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本。它选择在南海问题上紧随美国,结果去年对华贸易额直接下滑近一成,许多依赖中国市场的本国企业叫苦不迭。 再看新加坡自身,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其繁荣离不开区域的整体稳定与资本流动。 如果中国经济真的被西方系统性削弱,亚洲资本大规模外流几乎是必然结果,届时新加坡的地位又如何能安然无恙?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那些依赖中国游客的国家,比如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旅游业刚刚从疫情中艰难复苏,如果因地缘政治站队而导致中国游客锐减,损失将是实实在在的。 泰国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游客贡献了近6000亿泰铢,占其旅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游客数量恢复到疫情前的六成,就已让泰国业界备感振奋。这恰恰反证了那巨大的缺口背后,是何等沉重的经济代价。 经济上的唇齿相依之外,安全领域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中国在维护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无论是劝和促谈还是提供公共安全产品,都有其现实意义。 而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和各类双边同盟,其目的并非维护地区整体和平,而是试图在亚洲构建一个个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小圈子”,将这里变成大国博弈的棋盘。 美军舰船在南海的频繁活动,若无区域内某些国家的默许甚至配合,恐怕难以如此常态化。这些国家或许认为,引入美国力量可以制衡中国,却忽视了自己可能沦为棋子的风险。 引狼入室的代价,最终又由谁来承担?地缘的远近,决定了谁才是真正无法搬走的邻居,也决定了危机爆发时,谁会最先感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