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上世纪 80 年代那会儿,中国刚把经济改革的油门踩到底,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要搞建设,当时就有人拍板:"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强搞高铁!"
这话现在听着简单,可在当时,高铁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没办法!只能从最基础的学起,花钱买技术、拆机器研究,哪怕是人家淘汰的二手货,我们都当宝贝似的琢磨。
可高铁这东西,核心技术人家捂得比钱包还紧,尤其是那对不起眼的车轮,看似简单,却是让高铁能贴地飞行的关键,那会儿全球能造高铁车轮的就那么几家,德国的蒂森克虏伯、日本的住友金属,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的几家企业,他们凑在一起搞了个三不原则,技术半点不外漏,价格更是喊得离谱——一对车轮敢要60万,一辆8节车厢的高铁光车轮就得花两千多万,这哪是卖零件,简直是按斤称金子。
中国高铁要提速,车轮需求量越来越大,跟日德企业谈了好几轮,好不容易谈成个8000万欧元的订单,人家转头就变卦了,说断供就断供,背后据说还有美国在那撺掇,觉得没了他们的车轮,中国高铁就得趴窝。
他们大概以为这招能掐住我们的脖子,却忘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时马钢接过了这副担子,这家60年代就造出中国第一个火车轮箍的老企业,硬是从零开始啃硬骨头。
研发团队把进口车轮拆了又装,化验成分、测试性能,上百次试验下来,光报废的车轮就堆成了小山,2010年马钢的D1材质车轮终于在时速200多公里的动车组上试跑成功,跑了64万公里没出半点毛病。
可日德企业还在那得意,觉得我们顶多搞搞低速的,没想到2014年,马钢团队用8个月就拿出了能跑350公里的D2材质车轮,检测数据一比,各项性能居然比德国ER8材质还好。
2017年拿到CRCC认证那天,研发人员都在车间里哭了,这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能商业化的高速车轮,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更绝的是咱们的车轮不仅能用,还更耐用,2021年装在复兴号上跑了60万公里,拆开检查跟新的似的。
现在再看,当年那些断供的企业怕是肠子都悔青了,马钢的车轮不光铺满了国内高铁线,还卖到了德国、韩国、土耳其,70多个国家都在用,全球市场占比超过10%,以前他们喊价60万一对,现在咱们自己造,成本降了一半还多,每年光进口费就能省20亿,更讽刺的是德国那家曾经牛气冲天的BVV公司,后来被中资收购了,现在还跑到青岛建厂,想在中国市场分杯羹。
说到底,日德这次给钱不卖,反倒帮了我们大忙,它让我们彻底明白,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别人越是卡脖子,咱们越要攥紧拳头搞自主创新,现在中国高铁跑遍全球,马钢的车轮在铁轨上转得稳稳的,这哪是打谁的脸,这是用事实证明:想靠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发展?纯属做梦,那些曾经想卡我们脖子的,最后发现卡住的是自己的路,这大概就是自作聪明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