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杨景媛“隔空骚扰”事件引发关注,而事件中牵出的一个焦点,是老教授张思齐的一篇10多前的论文。这篇被指荒唐的论文,其作者正是张思齐教授。从这篇文章来看,其研究逻辑和论证过程存在诸多令人费解之处,与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性相去甚远,也因此引发了学界和公众对这类研究的广泛讨论与质疑。 今天就来聊聊这篇堪称“奇文”的学术论文——《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文章一经网友曝光,舆论场就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议论,这到底是学术创新还是学术闹剧? 先来说说杜甫的咏鹅诗。杜甫一生诗作颇丰,留存下来的约有1500首,其中明确咏鹅的诗有几首,比如《舟前小鹅儿》《得房公池鹅》 。在这些诗里,杜甫通过对鹅的描写,或寄托自身遭遇,或展现生活场景,笔触中满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典型的中式文学表达,充满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再看时间线,基督教公元1世纪就诞生在巴勒斯坦地区了,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虽说基督教早于杜甫,但这并不意味着杜甫就一定受到了基督教影响。 要说杜甫受基督教影响,这依据实在是站不住脚。这篇论文唯一拿得出手的论据,就是景教曾在唐朝被认可,甚至被称作“国教”。但事实上,景教在唐朝的影响力远没有那么大。唐武宗灭佛时,还俗的景教僧也就三千余人,当时唐朝人口超5000万,景教徒占比微乎其微,说它是“国教”实在牵强。而且景教寺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等胡商聚居地,杜甫居住的成都仅有一处寺院遗址,还没有平民活动记载,杜甫诗里也从未提及“大秦寺”。另外,景教经典翻译时间和杜甫生活时段也错位,杜甫居蜀时,景教已经急剧衰落了。 从杜甫自身思想根源来看,他自述“本自依迦叶”,表明精神皈依禅宗,“致君尧舜上”又体现儒家政治理想,他的诗中充满儒家的民本关怀,怎么看都和基督教精神难以挂钩。 再看看论文里对咏鹅诗和基督精神的关联解读,那更是离谱。杜甫诗里“鹅儿黄似酒”等句,明明是描绘童趣与生机,却被强行比附《马太福音》中“飞鸟不种不收”。在西方,鸟的意象可能隐喻上帝对人类的看顾,但在中国文学里,鹅更多是自然审美体验,像王羲之爱鹅,就是纯粹欣赏鹅的姿态。而且《圣经》里“鹅”仅在《列王记》被当作食物提及,根本没形成基督教象征体系,这解读实在牵强。 在我看来,学术研究需要大胆假设,但更要小心求证。这篇论文缺乏严谨论证,把毫无关联的事物强行拼凑,违背了基本的学术常识和逻辑。当然,我们鼓励学术创新,但创新不能是无厘头的臆想,还是得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合理的推理之上,这样学术研究才有价值,不然就真成了博眼球的闹剧。大家对这篇论文怎么看呢?欢迎一起讨论。 张思齐,1950年生于重庆市,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