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与世长辞,周总理亲自批示用珍贵阴沉木打造棺椁。安葬之际,二夫人福芝芳含泪提出两个遗愿:遗体须保持完整不得解剖,且要土葬于万花山梅家祖坟,绝不可火化。 【消息源自:《梅兰芳最后的日子:一位艺术大师的谢幕》2023-08-08 中国戏曲文化周刊】 1961年8月8日的北京城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协和医院三楼的走廊上,福芝芳攥着已经发皱的手帕,突然听见病房里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血压测不到了!"护士的惊呼像把尖刀刺进她的耳朵。这位陪伴梅兰芳走过三十余年的满族女子,此刻只觉得天旋地转——她最怕的时刻还是来了。 三个多月前,梅兰芳还在中科院礼堂为科学家们表演《穆桂英挂帅》。那天他特意加演了"捧印"的经典片段,六十七岁的人甩着白绸水袖,眼神依然亮得像星星。"先生,您该歇着了。"散戏时徒弟们劝他,他却摆摆手:"科学家们搞两弹一星都不喊累,我唱几段戏算什么?"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一场公开演出。 周恩来总理接到消息时正在北戴河开会。他立即放下钢笔对秘书说:"备车,马上回北京。"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总理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色,想起1956年梅兰芳率团访日时,正是他亲自交代"要把中日友好的种子撒在日本人民心里"。如今这位文化使者突然离去,总理的眉头越皱越紧。 治丧委员会的筹备会上,工作人员正为用什么样的棺材发愁。有人提议按新规火葬,福芝芳突然站起来,满族人的倔强劲儿上来了:"梅先生生前最怕火,这事没得商量!"会场顿时鸦雀无声。最后还是陈毅拍板:"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我去跟总理汇报。"第二天,一具通体乌黑的阴沉木棺材运到了梅家。懂行的老人都倒吸凉气——这可是从前皇帝才能用的料子。 万花山的清晨飘着细雨。工人们撬开王明华的墓穴时,突然有人惊叫:"快看!"只见那具二十年前下葬的金丝楠木棺材竟完好如新,漆面还泛着光泽。福芝芳蹲下身,轻轻抚过棺木上精致的雕花,想起这位姐姐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我走了,你要替我把梅家撑起来。"如今她终于能兑现承诺了。墓地特意留出右侧的空位,福芝芳对儿子说:"等我百年之后,就葬在这儿陪着他们。" 追悼会那天,两千多人把八宝山挤得水泄不通。白发苍苍的老戏迷拄着拐杖从天津赶来,年轻演员们捧着梅先生亲笔修改的戏本哭成泪人。礼堂外摆满花圈,最醒目的是周恩来送的那个——素白缎带上写着"梅兰芳同志千古",落款是"战友周恩来"。陈毅念悼词时几次哽咽,当他提到"梅派艺术永放光芒"时,不知谁带头唱起了《贵妃醉酒》,霎时间整个礼堂都跟着哼起来。 1980年冬天,七十八岁的福芝芳安详离世。人们按她的遗愿打开万花山墓地,发现她当年预留的墓穴里竟早早备好了三件东西:一把梅先生用过的折扇,一册王明华手抄的曲谱,还有张泛黄的全家福。下葬那天,突然有只通体雪白的蝴蝶落在合葬墓前,久久不肯离去。守墓的老人说,这山里头,冬天从来没见过蝴蝶。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