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387年,白雪飘飘,蒙古名将纳哈出正在饮酒,常茂突然抽出大刀,砍伤了纳哈出的手

1387年,白雪飘飘,蒙古名将纳哈出正在饮酒,常茂突然抽出大刀,砍伤了纳哈出的手臂。主帅被砍伤,20多万蒙古士兵顿时乱了阵脚,纷纷溃逃,但已经被明军包围,只好投降,只有少数人突围而出。谁知,常茂不但没有得到封赏,还被朱元璋戴上枷锁,流放到龙州,不久郁郁而终。

上世纪末,评书名家单田芳推出了看家之作《明英烈》,以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风靡一时。其中,常遇春的长子常茂以“茂太爷”的形象出场,力大无穷,智勇双全,成为朱元璋开国时的“第一猛将”。他使用的禹王槊和暗器“龟背五爪金龙抓”,更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然而,常茂的真实历史却与评书中大相径庭。 史书中确有常茂其人,但并非什么“开国第一猛将”。常茂出生于1362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时,他不过12岁,尚未长成。在正史中,常茂更多是一个悲情人物。他是常遇春的长子,因母亲地位低微,被记为庶出。然而,凭借父亲的功绩,常茂得以与朱元璋的皇子朱标、朱棣等人一同成长。他的姐夫是太子朱标,舅舅是大将蓝玉,老丈人更是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 如此强大的亲戚团体,使得年纪轻轻的常茂便被封为郑国公,备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甚至对他寄予厚望,将他视为勋臣后代的楷模。然而,这一切荣耀却并未引领他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反而使他逐渐走向纨绔子弟的道路。但《明史》中对常茂的评价却冷峻而直接:“骄稚不习事。”这表明常茂虽身份尊贵,但却不谙世事,典型的“二世祖”。 自幼缺乏父亲常遇春的教导,常茂养成了骄纵的性格。身为冯胜的女婿,冯胜曾试图对他严加管教,但年长后的常茂不仅不听,还与老丈人关系紧张,甚至处处与之作对。如此性情,使得他在家族中愈发孤立,也让朱元璋渐感失望。

1387年隆冬,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蒙古名将纳哈出心知形势已去,思量再三,决定率部归顺明朝。他遣使与明军都督冯胜联络,表达投诚之意。冯胜闻讯大喜,当即派遣爱将蓝玉与常茂前往迎接。 蓝玉与常茂一行人马,冒雪跋涉,来到纳哈出大营。蒙古诸将列阵相迎,纳哈出亲自举酒相待。酒过三巡,蓝玉起身致辞,赞叹纳哈出知时务、通权达变之明智,并表示明朝愿与其共创太平盛世。言罢,蓝玉解下身上锦袍,亲自为纳哈出披挂,以示两军修好。 不料,纳哈出却对此举颇有微词。他数次谢绝蓝玉好意,称身为降将,不敢僭越。这一番推辞,落在常茂眼中,却成了对蓝玉的大不敬。常茂心中火起,抽出随身佩刀,竟朝纳哈出手臂砍去! 顿时,纳哈出惨叫一声,蒙古众将惊骇无比,一片哗然。主帅身负重伤,军心动摇,人心涣散。有的逃之夭夭,有的自相残杀,有的当场投降。纳哈出部下二十余万人,顷刻间土崩瓦解。明军见状,立即包围蒙古营寨,陆续收编降兵。 纳哈出伤重不治,总算保全了大部分将士性命。只有少数死硬分子,负隅顽抗,冒死突围而出。冯胜进宫面圣,将战事始末一一禀告,言及常茂失手砍伤纳哈出,导致蒙军溃散,明军损失惨重一事,言辞间颇有推卸之意。朱元璋闻言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命常茂戴罪龙州,永不录用。常茂抵达龙州不久,便郁郁而终。 从《明史》中回看,“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并非总能成立。在明初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几位开国功臣的后代却多半未能延续父辈的荣光,甚至成了历史反面的注脚。 比如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明初少有的文武全才之一,一生战功显赫。然而他的儿子李景隆却让人大跌眼镜。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围攻朱棣,竟被朱棣用数万人击溃,成为“千古笑柄”。相比父亲的荣耀,李景隆只能沦为朱棣崛起的“背景板”。 再看常遇春,他是明初战场上的传奇,被称为“常十万”,不仅骁勇善战,还足智多谋。然而他的儿子常升却遗传了父亲的骄纵,却未继承父亲的才智。《明史》中对常升的评价冷峻,提到他在战场上既骄横又莽撞,私生活中更是作恶多端,最终难逃被朱元璋问罪的命运。 与常升同样命运多舛的,还有他的兄长常茂。常茂虽出身显贵,但早逝于洪武二十四年。相比之下,与常家关系密切的蓝玉和冯胜也未能摆脱悲剧的结局。蓝玉因蓝玉案被处死于洪武二十六年,而冯胜因朱元璋的猜忌被赐死于洪武二十八年。这些昔日的显赫之人,最终都成了明初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洪武二十四年春,常茂去世,他的死亡让朱元璋感到遗憾和错愕。因为常茂无子,朱元璋将郑国公的爵位转封给了常茂的弟弟常升。然而不久后,朝廷却传来消息,称常茂并未真正死亡,而是诈死以避责,藏身于赵宗寿的军中。听闻此事,朱元璋勃然大怒,认为这不仅是对朝廷的欺骗,更是对他二十多年厚爱的背叛。 为了查明真相,朱元璋派杨文和韩观领兵前往龙州彻查。最终确认,常茂确实已经去世,关于诈死的传闻不攻自破。赵宗寿随后投降,局势得以平息,朱元璋才稍稍释怀。如今,广西桂林恭城县的常家村,虽以常茂为祖先自豪,而关于他的后人,史书明确记载“茂无子”,这让常家村的存在显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