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苏联给的100架飞机到了,刘亚楼才突然发现:没有副油箱!舔着脸问苏联要,他们各种推脱、不情愿。刘亚楼很苦恼,你不给,我自己造还不行吗?中国人的脑子不比苏联人差!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更是许多英勇事迹的见证。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一件与抗美援朝战争紧密相关的展品——这是一枚看似普通的副油箱,但它的历史背后却蕴藏着令人动容的故事。 许多熟悉航空的朋友知道,副油箱是飞机重要的配件之一,它用于扩展飞机的航程。单看这件展品,外形并无特别之处,但当我们知道这件副油箱的背景时,便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历史沉重。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正是由于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这件副油箱才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的战斗机,速度和作战半径极为出色,但由于没有副油箱,飞机在长时间的空战中无法保持足够的燃料,面临着巨大的航程限制。在战场上,有时敌我双方相距数百公里,再加上空中格斗、追击、返航等一系列战术,飞机的油耗极为庞大,单靠机内的油箱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战斗机必须配备副油箱,以便在巡航中补充燃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虽然同意向中国提供100架战斗机,但却没有附带副油箱。这一突发状况,让中国志愿军面临巨大的困境。少了副油箱,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续航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特别是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志愿军空军无法有效保障战机的安全,加上敌方的频繁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资运输遭遇空中打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被敌机轰炸,志愿军甚至白天不敢进行军事行动,晚上也不敢点燃营火,战士们只能吃冷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战场上的损失不断增加,非战斗性减员一直处于高水平。 1950年10月,时任中国总理的朱德亲自赴莫斯科,与苏联进行了紧急的军事物资协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购买战机。经过谈判,苏联最终同意向中国提供100架米格-15战斗机,但依然没有给附带副油箱。
朝鲜战争如火如荼之际,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苏联提供的100架战斗机终于运抵前线,然而当刘亚楼兴冲冲地前去查看时,却发现这些飞机居然没有配备至关重要的副油箱!没有副油箱,飞机的航程和战斗半径将大打折扣,这对于志愿军空军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刘亚楼心急如焚,他立即派人与苏联方面交涉,要求尽快补充副油箱。然而,让人怒火中烧的是,苏联人却是一再推诿,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似乎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刘亚楼愤愤不平,心想:"什么同志加兄弟,关键时刻尽给我添堵!" 眼看战事吃紧,刘亚楼再也按捺不住。他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对身边的参谋说:"我们中国人的脑子不比苏联人差!你不给,我们自己造还不行吗?"说干就干,刘亚楼决定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国内的力量自行解决副油箱问题。 1951年3月,沈阳鸿霄宾馆内杯觥交错,欢声笑语。这是空军司令部为庆祝副油箱研制成功而举办的一场盛大宴会。刘亚楼端起酒杯,向坐在主位的沈阳飞机修理厂厂长熊焰致意:"老熊同志,你们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为我们自己制造的'土副油箱'干杯!" 如今,中国志愿军自行设计制造的副油箱已经在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极大地提升了空军的作战能力。刘亚楼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深信,只要发扬这种创新和拼搏的精神,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刘亚楼,这位开国上将、中国空军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尽管在长征时期屡建奇功,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他却被毛主席“强行”调往后方,长达十年没有机会亲自参与战斗。直至抗战胜利后,他才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大放异彩,证明了自己在战场上的卓越指挥能力。 刘亚楼,原名刘兴,出生于福建省。其母亲曹秀孜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父亲刘克芳因家庭困难将他过继给了好友刘德香。刘亚楼从小聪慧、勤奋,1926年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后因家中变故辍学回乡,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他曾组织并领导多个革命团体,彰显了年轻时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1929年,他在张涤心和李光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更名刘亚楼,立志与党共同奋斗。 他与中国空军事业的渊源颇深。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刘亚楼便在红军大学潜心学习,后来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员,为党的军事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苏联进一步学习,不仅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也为他后来的军事指挥和航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内空军的发展,刘亚楼迅速脱颖而出,创办了六所航空学校,培养了大量空军人才,为新中国的空军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刘亚楼的一生也有不少遗憾。他在1958年英年早逝,未能见证新中国空军的进一步壮大。即便如此,他依然获得了毛主席的特别关照,享受到了国葬之礼,足见他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