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一位经济学家直言:印度原本有机会用20年彻底取代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一位经济学家直言:印度原本有机会用20年彻底取代中国,可惜过去10年,“印度制造”始终是纸上谈兵,连美西方产业转移这波大好机会也错过了。 十年前,莫迪政府豪掷230亿美元,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目标很宏大:凭借14亿人口和工程师储备,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当时全世界都以为,印度站上了成为“世界工厂”的门槛。 可惜,这场崛起大戏,硬是演砸了。四年后,官方报告自己打脸,产值目标只完成37%,那笔巨额补贴,发到企业手里的不到8%。到了2023年,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竟然跌到了12.84%,比他们祖父辈的1960年还要低。 就在印度自己掉链子的时候,外部环境送来了黄金机遇。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产业链急着寻找“中国+1”的替代方案。按理说,这个机会就是为印度量身定做的,它体量够大,位置也关键。 然而,机会送到嘴边,印度却“接不住”。富士康砸下195亿美元要建半导体工厂,结果被无休无止的政府审批活活拖死,耗尽耐心直接不干了。福特汽车更惨,在印度苦熬二十多年,亏得血本无归,最后关厂走人。 跨国巨头用脚投票,戳破了印度营商环境的真相。对制造业来说,最基本的要素是电。但在印度,稳定供电是奢侈品,夏天工厂每天停电三小时是家常便饭。富士康就抱怨,一个月因为停电,白白损失80多个小时的生产时间。 比缺电更要命的,是印度的物流。印度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4%,而中国只有6%左右。一车货从孟买运到德里,花的时间比从上海运到乌鲁木齐还多三天。这种龟速,足以压垮任何一家有雄心的企业。 硬件不行,软件更乱。印度政府的政策就像过山车,毫无征兆地宣布对笔记本电脑搞进口许可,戴尔、苹果的货柜全堵在港口。市场瞬间瘫痪,企业怨声载道。结果政策生效才两天,又火速宣布暂停,把政府的信誉彻底砸了。 更拧巴的是关税。一边喊着“印度制造”招商引资,一边又给超过4500种商品筑起高高的关税壁垒。苹果在印度组装iPhone,六成零件还得从中国进口,高关税直接把生产成本顶了上去。 那个被反复吹捧的“人口红利”,也成了空话。高达45.4%的青年失业率,年轻人没事干,企业又急得找不到熟练工。种姓制度的幽灵和极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让14亿人口无法凝聚成推动工业化的力量。 就在印度原地纠结时,隔壁的越南已经闷声发大财,制造业比重稳步爬升到23.88%。 越南不喊口号,只做实事,政策稳定透明,给了企业最宝贵的确定性。结果,越南的智能手机出口额是573亿美元,印度连个零头都不到。 现在再看帕纳加利亚的叹息,就能明白其中的分量。他戳破了“印度崛起”的窗户纸,道出了一个真相:过去十年,印度最大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就是它自己。 苹果公司的遭遇,给出了最精准的量化:在印度生产一部手机,成本比中国高35%,次品率却高出12%。 又贵又差,这四个字就是“印度制造”最无情的现实。如果印度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些问题,下一个十年,他们反思的恐怕就不是“为什么没追上中国”,而是“为什么连越南的背影都看不见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2
2025-08-01 17:21
对印度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