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陈毅任上海市市长,他命人给黄金荣一把扫帚,在大世界前打扫卫生。黄金荣

1951年,陈毅任上海市市长,他命人给黄金荣一把扫帚,在大世界前打扫卫生。黄金荣扫大街啦!一下子成了爆炸性新闻,引来万人围观,一时间大世界前交通瘫痪,其中不乏大量的中外媒体记者,他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让人震惊的时刻。 黄金荣,就是旧上海滩的“地下皇帝”,青帮三大亨之首,杜月笙、张啸林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黄老板”。当年在上海,他跺一脚,整个城市都得抖三抖。钱、权、势,他样样占尽,风光到了极致。 就是这么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在1951年的某一天,手里拿的不再是权杖,不再是雪茄,而是一把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旧的竹扫帚。地点呢?就在他当年最得意、最赚钱的销金窟——“大世界”娱乐中心门口。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白发苍苍,弯着腰,在昔日自己的地盘上,在成千上万双眼睛的注视下,一下一下地扫着地上的落叶和尘土。 这哪是扫地啊?这分明是在扫一个旧时代的脸面,扫一个黑恶势力的威风。 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是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陈老总豪爽、干练,还带着点文人的智慧和幽默。解放初期,怎么处置黄金荣这种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是个天大的难题。杀,容易,一颗子弹的事。但陈毅元帅的格局,显然不止于此。 他要的,是一种更高明的“杀人诛心”。他要让全上海、全中国的人都看到:时代,真的变了。 于是,就有了这堪称“行为艺术”的一幕。消息一传开,整个上海都炸了锅。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把大世界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有好奇的,有看热闹的,有拍手称快的,当然,也有一些过去跟着黄老板混饭吃、如今心里五味杂陈的旧部下。中外记者更是跟闻着腥味的猫一样,各种“长枪短炮”咔咔咔地拍个不停,第二天,黄老板扫大街的照片,就登上了国内外各大报纸的版面。 “公开处刑”的围观效应,穿越时空,愈演愈烈。 当年,围观黄金荣扫地,得靠两条腿跑过去,得靠报纸、广播去传播。信息传递的速度,按天计算。现在一部手机就够了。 在过去的这一两年里,有多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佬、明星、网红,一夜之间人设崩塌,被全网“围观”?他们的“道歉信”,就像当年黄金荣的“悔过书”,每一个字都被网友拿着放大镜审视。他们的每一次露面,都会被无数镜头对焦,然后迅速生成无数个“10万+”的帖子和短视频。 媒介变了,从报纸变成了手机屏幕;地点变了,从大世界门口变成了社交媒体平台;但那种“围观权力坠落”的人性,一点没变。 黄金荣扫大街的现场,虽然人山人海,但终究有个物理边界。而今天,一个热搜事件的“围观群众”,动辄就是上亿人。这种力量,比当年大世界门口的人潮,要汹涌澎湃得多。 这种围观,有时候是正义的体现,是对丑恶的鞭挞。但有时候,它也可能演变成一场失控的网络狂欢,失去了理性的边界。陈毅元帅当年的举动,是有着清晰政治目标的、可控的“公开课”。而今天的网络围观,有时候更像一场没有裁判的“大乱斗”。这是我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其次,这把扫帚,扫掉的不仅是黄金荣个人的威风,更是对“权力”本身的一次重新定义。 黄金荣的权力来自哪里?来自帮派、来自暴力、来自与法租界巡捕房的勾结。那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寄生在社会阴暗角落的“潜规则”权力。 而陈毅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权力。这种权力写在《共同纲领》里,来自于人民的授权,目标是为人民服务。陈毅让黄金荣扫大街,就是在用一种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全上海市民宣告:旧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无论你过去多牛,多有钱,多有势力,在新的规则、新的秩序面前,你都得低下头来。 这几年,反腐倡廉的力度,有目共睹。就拿最新的数据来说,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2025年初公布的2024年全年工作报告,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的案件数量持续在高位运行,特别是在金融、国企、医疗等重点领域,一批曾经被认为是“能量巨大”的所谓“大佬”应声落马。 这些落马的官员或者企业高管,他们曾经拥有的权力,在很多人看来,同样是坚不可摧的。他们出门前呼后拥,一句话能决定上亿资金的流向,一个项目能影响一个地区的兴衰。可当他们站在被告席上,或者在忏悔录里痛哭流涕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和当年那个拿着扫帚的黄金荣,本质上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在提醒我们,任何权力都必须在阳光下运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和规则之上。那把扫帚,就像一把悬在所有权力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在说:“你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用来扫除肮脏、建设美好的,不是让你自己变成需要被扫除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