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冯玉祥为何要烧少林寺?1928年,冯玉祥带兵火烧少林,屠杀武僧,大火烧了40天,大量古建筑和文献付之一炬…… (信源:中华网——报私仇?1928年冯玉祥部队为何要下令焚毁少林寺)) 1928年3月15日,一声巨响撕裂了嵩山的宁静,滚滚浓烟直冲云霄。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场持续了40多天大火的开端。 火光过后,这座千年古刹化为焦土,两百多名僧人倒在血泊中,无数典籍文物灰飞烟灭。这不仅是少林寺的劫难,也是民族文化记忆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究竟是怎样的怒火,能将一座历经千年的宝刹焚烧殆尽?它又是在怎样的乱世中,被卷入了一场无法躲避的浩劫? 少林寺,本是中原佛学与武术的圣地。可到了民国初年,当时军阀混乱,土匪横行,为了自保,少林寺只能另寻出路。 住持恒林和尚牵头成立了保卫团,购置枪械,组织僧人操练,硬是把一座寺庙变成了武装堡垒。这在当时看是无奈之举,也确实管用。恒林曾多次率僧兵击退土匪,解救百姓,一时间威名远播,让周边的土匪闻风丧胆。 可谁知,这种为求生而建立的武装,最终却成了引火烧身的祸根。 恒林有个俗家弟子叫樊钟秀,早年在少林寺习武,后来投身革命,几经沉浮,最终也成了一方军阀。而后特意回来拜谢恩师还给少林寺修缮宝殿。这份师徒情谊,却也为少林寺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恒林去世后,他的师弟妙兴因为受到影响,认为不能仅限于自保,于是就投靠了吴佩孚,追随樊钟秀征战,使少林寺从自保武装团体变为军阀混战参战力量,自保初衷逐渐走向参战深渊。 可惜1927年,妙兴在舞阳战场被炮弹击中身亡,年仅37岁,遗体运回少林寺安葬,似预示古刹厄运将至。 时间来到1928年,冯玉祥的部队进入河南,并与樊钟秀爆发激战。因为樊钟秀深知少林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于是便将指挥部设在了此处。而这也是少林寺被毁的征兆。少林寺的僧人和樊钟秀一起作战。 结果可想而知。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血肉之躯不堪一击,两百多名僧兵几乎全部战死。樊钟秀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狼狈逃窜。 但是为何要将这座古寺烧毁呢?原来带兵的石友三,曾经是樊钟秀的部下,后因利益冲突反目成仇。这次樊钟秀依托少林寺的顽抗,让他损失惨重,新仇旧恨一并涌上心头。他把一腔怒火,全都撒在了这座收留樊钟秀的千年古刹上。 于是在攻入少林市的当天,他们便将少林是的核心建筑尽数烧毁。而这场大火也不仅仅是石友三一人所为。更重要的是他的上司冯玉祥,它本身就是一名基督徒。对于佛教,本身就厌恶抵触。 对于香火鼎盛、深入民心的少林寺,他自然更加看不顺眼。有了这层“默许”,石友三的纵火行为便再无顾忌。就这样,军事冲突、私人仇恨和高层的宗教偏见搅在一起,最终汇成一场毁灭性的大火,彻底斩断了少林寺千年的文脉。 大火过后,少林寺满目疮痍,僧众死的死、逃的逃,晨钟暮鼓、朗朗经声都成了回忆。而这场悲剧的几个主角,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樊钟秀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的暴行激起公愤,落得个千古骂名,最终也没得好死,1940年被部下活埋于黄河岸边。 只是,人死了,烧掉的经书文物却再也回不来了。直到三十年代,靠着幸存僧人和地方乡绅的奔走筹措,少林寺才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少林寺才慢慢恢复元气,重现辉煌。 如今的少林寺早已浴火重生,香火鼎盛,功夫名扬四海。可是,那场大火留下的教训却不该被遗忘:当一个社会陷入动荡,当权力被私欲和仇恨绑架时,再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会变得不堪一击。这个代价沉重的道理,我们真的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