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公社里丢了54元,16岁知青背了黑锅,失去返城机会。然而,他无意间发

1969年,公社里丢了54元,16岁知青背了黑锅,失去返城机会。然而,他无意间发现事情真相,他竟然选择守口如瓶。不料,因为这一举动,14年后,他感叹命运的奇妙安排! 1969年,在安徽一个叫杨家庙的公社里,因为丢了54块钱,一个16岁小伙子的人生剧本,被硬生生从“城市精英”改写成了“扎根农村”。 这小伙子叫张扬州,人如其名,是个地道的扬州城里娃。搁现在,那也是书香门第,家里人盼着他考大学、当干部,做个“穿皮鞋的文化人”。可那个年代,一声号召,15岁的他就成了上山下乡的一名知青。因为脑子活、字写得漂亮,16岁就当上了知青点的队长,管着七八个同龄人的吃喝拉撒。 那时候的54块钱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一个壮劳力在生产队干一天活,也就挣十来个工分,折合一毛多钱。54块,那是一个普通工人小两个月的工资,是公社准备过年买肉、印年画的“巨款”。钱,就放在知青点的抽屉里,钥匙由队长张扬州保管。 结果,一夜之间,钱没了。 这下可炸了锅。门窗完好无损,唯一的钥匙在张扬州身上,所有人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唰”地一下全聚焦在了这个16岁的少年身上。他脸憋得通红,跳着脚解释,可谁信呢?在那个淳朴又直接的年代,逻辑很简单:钥匙在你手,钱丢了,不是你还能是谁? 开大会、点名批评,原本对他赞赏有加的公社干部,铁青着脸拍桌子。一些乡亲在背后指指点点:“看着斯文,没想到手脚不干净。”连一起从城里来的知青伙伴,看他的眼神都变得复杂起来。这口黑锅,算是背得严严实实, 怎么也甩不掉了。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即将到手的返城招工名额,当场泡汤。别人的名字被念到,收拾行囊回城了,而张扬州的档案上,却多了个“有盗窃嫌疑”的污点。回家的路,就这么被54块钱给堵死了。 那份委屈,换谁都得崩溃。可张扬州硬是把所有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他没再辩解,也没自暴自弃。从那天起,他好像变了个人,话少了,活儿干得更猛了。挑粪、修水渠、割麦子,专挑最苦最累的活干。乡亲们一开始还防着他,但日子久了,看到的只是一个天不亮就起床、浑身汗水和泥土的“实在人”。 时间一晃,就是十几年。当年的毛头小子,已经在乡下娶妻生子,成了个地道的庄稼汉。他也慢慢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转机出现在1983年,这时候的张扬州,已经快30岁了。有天,他和村里几个老人蹲在墙根下晒太阳、“吹牛皮”,无意中听到一桩陈年旧事。 有位大爷咂着嘴说:“你们还记不记得老李家?1969年冬天,他家那小子病得快不行了,到处借不来钱。可开春后,孩子不但活过来了,家里居然还有钱扯了新布做了衣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扬州心里“咯噔”一下,那个尘封了14年的场景瞬间冲进脑海。他不动声色,找了个机会,提着两瓶酒去了老李家。几杯酒下肚,话匣子一开,老李头这个快六十岁的汉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他全招了。当年,孩子高烧不退,眼看就要没命了。他跑遍了亲戚家,一分钱没借到,实在走投无路,就动了歪心思。他知道知青点的钥匙压在哪块砖下面,趁着夜深人静,拿走了那54块救命钱。 真相大白。14年的委屈,14年的黑锅,14年错失的人生,在这一刻全有了答案。张扬州当时五味杂陈,他完全有理由冲出去,把真相喊得全村都知道,还自己一个清白。 但他抽了一袋又一袋的旱烟,最后,选择了沉默。 他在农村待了14年,太懂那种被贫穷和绝望逼到墙角的滋味了。老李不是坏人,他只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父亲。 再说,事情过去这么久,自己的人生已经定型,就算翻案又能怎样?不过是让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村里抬不起头,让一个已经被救回来的生命背上“父亲是小偷”的包袱。 他想通了,这也许就是命。自己的委屈,意外救了一条人命,那就……算了吧。 这个秘密,他又一个人扛了下来。 1983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了乡野。张扬州虽然十几年没摸课本,但他底子好,决定和妻子一起试试。更巧的是,当年那个被救活的老李家的孩子,也考上了大学,拿到的还是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喜讯传来,老李家却再次陷入了绝境——学费凑不齐。孩子攥着通知书,急得满嘴起泡。 就在这时,张扬州找上了门。他没提当年的旧事,只是笑着说:“娃儿有出息,是全村的荣耀,这个学我供了!”他拿出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硬是把学费给凑齐了。 全村人都说张扬州大气、有情有义。老李一家更是感激得不知道说啥好,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地说着“恩人”。没人知道,这看似简单的“资助”,背后藏着怎样一段跨越14年的恩怨与和解。 后来,张扬州自己也通过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而那个他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事业有成,一直将张扬州视为最大的恩人,两家人的关系,比亲戚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