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又称颅内出血、脑溢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简单地说就是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实质或脑室。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脑出血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老年人群由于年龄增加、自身体质变弱,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症,再加上心脑血管老化等,成为脑出血的高发人群。此外,根据公开报道,从近段时间频发的脑出血事件可以看出,脑出血正悄悄向年轻人群体“逼近”。如果治疗不及时,脑出血轻则会造成伤残,严重则会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预防成为关键。接下来,本文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有关脑出血的病因、症状以及预防知识等。
日常生活中引起脑出血的因素
1.熬夜。工作压力大,很多人经常熬夜加班,生活不规律、作息混乱,精神高度紧张,特别是经常熬夜容易使自身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脑出血。
2.情绪激动:情绪激动是脑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很多人不注意控制、调节情绪,比较情绪化,经常大喜大悲大怒。
3.吸烟酗酒:长期吸烟酗酒可促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在特殊情况下,大量吸烟可引起心血管和神经等系统的变化,从而引发脑出血。
4.排泄困难: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腹压骤然增高,也会引发脑出血,这点常被人忽视。许多人在卫生间脑出血,多是由于腹压过度增高、排泄困难所引起的。
5.高血压及脑血管病变:长期未控制好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易导致小动脉硬化破裂。
6.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也可能引发脑出血。
7.气候的变化:寒冷天气让人体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高温天气下,出汗多,不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以上均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素。
8.外伤:头部受到严重外伤如受到猛烈撞击时,可直接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症状有哪些?
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脑出血通常伴随突发的剧烈头痛,通常称为“一生当中最严重的头痛”,也是脑出血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2.意识改变:出现意识水平改变,如昏迷、混乱、迷糊或嗜睡等情况。
3.肢体无力或麻木:出现肢体一侧或双侧的无力、麻木、瘫痪或失去感觉。
4.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言语困难、理解障碍、面部肌肉麻痹、眼球运动异常、平衡和协调问题等。
5.呕吐和恶心:有时候会伴随出现恶心、呕吐。
6.视力问题:出现视物模糊、复视、视野缺损等。
7.心跳加速或不规律:可能伴随心跳加快、不规律和其他心脏症状。
8.一侧面部或身体肌肉抽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一侧面部或身体肌肉的抽搐。
您和您的家人若有以上症状一个或多个,建议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延误,
如何预防脑出血?
引起脑出血的原因,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想远离脑出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情绪,避免精神紧张情绪过于激动,保持乐观。
2.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规律服药,定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因为高血脂也极易导致血管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
3.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低盐低脂低糖,严格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高钠调料(如酱油、味精)的使用。多摄入蔬菜水果、豆制品,搭配适量瘦肉、鱼、蛋,少吃动物内脏。忌烟忌酒。
4.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尽量避免熬夜,坚持运动,如练太极拳、八段锦。
5.定期体检。特别是对有脑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体检能做到早发现。
6.避免过度用力。如便秘时勿用力排便。
7.高血压药物治疗。坚持规范用药,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不可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剂量。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出现头晕、干咳、下肢水肿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服用其他药物时,需咨询医生,防止影响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