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1年,李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信不长,但语气急切。他说自己穷得没办法,两条裤

1961年,李敖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信不长,但语气急切。他说自己穷得没办法,两条裤子都进了当铺。那年他26岁,孤身一人,在台湾写稿谋生。风头刚起,生活却窘迫得连饭都吃不饱。这封信,像一根火柴,点燃了他与胡适之间一段特殊关系,也改变了他往后的命运。

那年的台北,潮湿闷热的夏天让人喘不过气吗,李敖蹲在租来的小屋里,汗珠顺着额头滴在信纸上。

这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堆满书籍和手稿,房东老太太的催租声每天准时从门外传来。

他盯着当票上两条裤子的编号,终于提笔给胡适写了那封著名的求助信,信纸皱巴巴的,字迹却力透纸背,像他这个人,穷得叮当响,骨子里却硬得很。

那时的台湾文坛正处在微妙时刻,白色恐怖阴影未散,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可偏偏冒出个李敖,写文章像拿刀捅马蜂窝。

他在台大历史系当助理研究员,月薪120元新台币,相当于当时五条西装裤的价钱,但薪水拖欠三个月,《文星》杂志的稿费也迟迟不到账。

最窘迫时,他翻遍全身只剩两个铜板,连最便宜的阳春面都买不起。

台北重庆南路的三民书局里,店员总看见这个年轻人站着看书到打烊,后来才知道他是为了省下饭钱。

胡适收到信时正在南港中央研究院办公,这位70岁的学界泰斗展开信纸,看见年轻人写"穷得两条裤子都进了当铺",眉头皱成川字。

他太了解这种困境,1910年他留学美国前,也曾为凑不齐路费急得满嘴燎泡,第二天他就让秘书汇出1000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半个月工资。

这笔钱背后是胡适一贯主张,培养一个读书种子,比建十座庙都值。

钱到账那天,李敖正在牯岭街旧书摊淘书,邮差把汇款单递过来,他盯着胡适的签名愣了半天。

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那不只是钱,是有人相信你值这个价。"

赎回裤子的路上,他拐进巷口面馆点了碗牛肉面,热汤蒸汽模糊了眼镜片,面馆收音机里正播报蒋介石讲话,他突然笑出声,这碗面让他找回久违的尊严。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忘年交就此埋下伏笔,胡适欣赏李敖的才气,更看重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

有次在钱思亮家宴上,胡适特意把李敖安排在身边,笑着说:"这是我的小同乡。"

其实两人祖籍差着几百里,但精神血脉早已相连,李敖后来在《胡适评传》里透露,胡适曾私下说:"台湾需要你这样的牛虻。"

文星书店的玻璃橱窗映出李敖日渐挺拔的身影,有了胡适背书,他的文章越发犀利。

《老年人和棒子》《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像投枪匕首,扎得保守派跳脚,有读者写信骂他"忘恩负义",他回敬:"胡先生帮我是不想让我当奴才,不是让我当宠物。"

这话传到胡适耳朵里,老先生反而托人带话:"告诉李敖,保持这个劲头。"

1962年胡适猝然离世,李敖闻讯冲进灵堂,在众目睽睽下跪地痛哭,没人知道他在棺木前默念什么,但此后三十年,他陆续整理出版《胡适选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像守护火种的守夜人。

1999年他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里回忆:"那1000元我后来用百万字还了,可这笔债永远还不清。"

当年接济穷书生的胡适可能想不到,这个穿旧军裤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台湾最贵的专栏作家,稿费涨到千字万元,李敖书房始终挂着胡适题赠的照片,下面压着那张泛黄的当票。

有次女儿问他为什么不换新相框,他摸着照片说:"狼狈时的温暖,比得意时的鲜花更珍贵。"

台北温州街的胡适故居现在成了纪念馆,留言簿上有条2018年的留言特别显眼:"当年您借给一个年轻人两条裤子的尊严,他还给您整个时代的清醒。"

没署名,但管理员说写字的人满头白发,戴蛤蟆镜,走路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