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用十年时间赌中国输,现在他自己输了,十年前李嘉诚认为中国不行,跑到了英国去,结果现在中国站得稳稳的,反倒是他栽了大跟头,最近长江集团把巴拿马港口九成股权卖给了贝莱德。[凝视] 2015年,当李嘉诚将数百亿港元砸向英国基建时,香港媒体用“别让李嘉诚跑了”做头条。十年过去,这位商界传奇的海外投资路走得并不顺畅。 英国脱欧后,李嘉诚在当地的电信和能源项目陷入审批泥潭,长和集团财报显示,英国业务利润率从2016年的12%跌至2024年的4%,资产估值缩水近三成。而且2025年3月,他以228亿美元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 这笔交易的核心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控制权,这些港口每年处理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关键节点。自1997年美军撤出后,长和集团运营这些港口近30年。 交易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多方博弈,美国政府施压巴拿马收回港口控制权,担心中资背景的长和影响西半球航运安全。中国方面则启动反垄断审查程序,中远海运表态有意参与接盘谈判。 李嘉诚的算盘其实不难理解,这次出售能为长和集团带来190亿美元现金流,缓解近年来的债务压力。而且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塑,传统航运枢纽的盈利空间在收窄。数据显示,巴拿马运河2024年通行费收入同比下降8%,主要因为船东开始寻找替代航线。 回看十年前的投资逻辑,李嘉诚看中的是英国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当时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他选择在高位套现,将资金转向海外“避风港”。 但现实比预期复杂得多,2016年脱欧公投通过后,英镑对美元汇率暴跌14%,政策不确定性急剧上升。李嘉诚投资的英国天然气管网项目,因环保审批程序复杂,工期一再延误。电信业务也因5G设备更新成本飙升,利润被大幅压缩。 疫情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英国封锁期间,长和旗下的连锁药店和零售业务营收腰斩。同期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基础设施优势,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政治风险是另一个意外因素,2024年英国工党重新执政后,提议对外资能源企业征收“暴利税”。2025年新出台的基础设施保护法案,更是限制外资对关键行业的控制权和分红比例。李嘉诚精心布局的“稳定资产”,变成了政策风险的重灾区。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政策释放出长期利好信号。即便是房地产行业,在经历调整后也开始显现结构性机遇。 港口交易背后还有更深层的考量,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新配置。李嘉诚敏锐地察觉到,继续持有这些战略性资产可能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套现离场。 这种变化并非个案,近年来,不少海外华商都在重新评估投资布局。霍英东家族早年深耕内地基建,如今受益于大湾区发展红利。而一些东南亚投资者因为忽视政治风险,资产大幅缩水。 有趣的是,李嘉诚在出售海外资产的同时,也在悄然回流中国市场。2024年下半年,长和集团与国家电网签署合作协议,参与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广东和浙江,他投资的数据中心和物流园区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这种“一进一出”的操作,体现了资本的理性选择,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完整的产业配套,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显得格外珍贵。李嘉诚曾说“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次或许是他对这一理念的最新诠释。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十年海外投资并非完全失败,他在英国的部分项目仍有稳定收益,港口资产出售价格也超出市场预期。但从战略布局来看,这次调整反映了全球化退潮背景下资本配置的新逻辑。 对中国而言,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上海洋山港全自动化码头的成功运营,证明了技术自主可控的价值。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资产,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当年那句“别让李嘉诚跑了”如今听来别有深意,资本无国界,但资本家有祖国。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如何在开放合作与安全可控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 你觉得李嘉诚这次战略调整是明智之举还是无奈之选?如果当初他将这千亿资金投入中国的科技创新或新能源产业,今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时代,像李嘉诚这样的国际投资者应该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