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2年,美军轰炸,志愿军师长被困山洞,战士们挖了30多小时,都没把他挖出来,

1952年,美军轰炸,志愿军师长被困山洞,战士们挖了30多小时,都没把他挖出来,这时,两只苍蝇从坍塌的缝隙中飞了出来!

这位志愿军师长就是时任39军115师代理师长王扶之。当时,他遇上了一场差点要命的险情。

8月2日上午10点15分,王扶之在朝鲜临津江东岸的梨木洞山洞里。

他手里攥着红蓝铅笔,正低头在作战地图上标美军炮兵阵地的位置。这事儿关系到打仗的方案,他一点不敢走神,压根没察觉危险要来了。

忽然,洞外传来一阵刺耳的呼啸声。

警卫员小刘反应快,大喊一声:“师长卧倒!” 跟着就猛扑过去,用自个儿身子护住王扶之。

一枚 500 磅重的航空炸弹,穿破伪装网,直愣愣朝山洞砸下来。

炸弹 “轰” 地炸开,王扶之眼前一下子全是白光。强大的气浪把他掀出去 3 米远,后背狠狠撞在岩壁上。

耳朵里嗡嗡响,啥也听不见。等他费劲睁开眼,洞里已经被碎石、断木头堵得满满当当。

作战参谋陈志茂的半只军靴,离王扶之的鼻子不到 10 厘米。靴底还沾着前一天在阵地上踩的红土,可陈志茂人在哪儿,看不见。

王扶之心里一揪,嗓子哑着喊:“苏副科长!老张!” 但塌下来的泥土把声音闷住了,没人应声。

黑乎乎的洞里,王扶之用手一摸,碰到了温热的液体。他心里清楚,那是陈志茂的血,正从太阳穴往外流。

陈志茂是河北人,当兵前是中学数学老师,年轻有才,这时候是死是活,说不清。

过了 3 个小时,王扶之疼得醒过来。

右腿被一块像磨盘那么大的石头死死压住,动不了。左手腕也钻心地麻,那是 1935 年在陕北被马家军骑兵砍伤的老伤,这时候又犯了。

借着岩壁渗水下的一点点光,王扶之看见还有两个活着的人:作战科副科长苏盛轼和测绘员小梁。

他俩正用钢盔接岩壁上渗下来的泥水,那水混着泥沙,浑得很。

“师长,喝点吧。” 苏盛轼递过来半碗泥水。

王扶之抿了一小口,又咸又涩,还有股铁锈味。他知道,这里面混着陈志茂的血。

喝这口泥水的时候,王扶之想起了 1948 年的锦州攻坚战。

那时候,他被国民党军的燃烧弹困在碉堡里,是战友用身子堵住缺口,才把他救下来。那些一起玩命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晃。

工兵连长刘文才带着救援的人赶到时,看到的景象让他们吓了一跳。

洞口已经被炸平了,啥都看不出来。刘文才急得直拍胸脯,拿洛阳铲在周围探了十几个地方,碰到的全是硬邦邦的石头。

“师长肯定在最里头!” 刘文才急坏了。

他想起 3 天前,王扶之还夸他排雷技术好,说:“小刘,等打完这仗,我带你去丹东吃朝鲜冷面。” 现在师长被困,他能不急吗?

凌晨 2 点,彭德怀的电报送到了,上面写着:“不管付出啥代价,就算牺牲,也得把遗体运回国内!”

39 军军长吴信泉亲自盯着指挥,对着地图吼:“给我把这山头翻过来!”

战士们不敢歇着,轮着班用铁锹、镐头挖,实在不行就用手刨。

指甲缝里全是暗红色的土,那是被血泡透的土地。每挖一下,他们都盼着能早点着见师长。

38 个小时过去了,救援的事儿卡壳了。

军医已经备好 3 口棺材,吴信泉含着眼泪,在花名册上把王扶之的名字划掉了,大伙儿都觉得没希望了。

就在这时候,刘文才突然看见两只绿豆大小的苍蝇,从石头缝里飞出来。

苍蝇在太阳底下扇着翅膀,发出 “嗡嗡” 声。声音不大,可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有苍蝇就有空气!” 刘文才反应过来,眼睛一亮,抓起工兵铲就朝裂缝冲过去。

他拼命挖,手心很快磨出了血泡,可他顾不上,每一下都带着盼头。

终于,铲子碰到了一块带着体温的布料。

刘文才的手抖得快握不住铲柄了,他知道,这八成是师长的衣服。

仔细一看,还真是王扶之的军上衣,领子上还别着 1951 年云山战役打赢后,彭德怀亲自发的二等功勋章。

王扶之被抬出洞口的时候,右腿已经坏得厉害,左手腕因为压得太久,没了知觉。

可他睁开眼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吴,我那本作战笔记还在洞里不?上面有美军炮兵的布置图。”

吴信泉紧紧攥着他的手,带着哭腔说:“扶之,你这条命,是苍蝇和 300 个弟兄用命换回来的。”

在战地医院里,医生从王扶之的右腿里取出 3 块弹片,最小的那块只有米粒那么大。

护士给他换药时,发现他贴身口袋里装着半张全家福。

那是 1949 年在武汉拍的,照片里,他媳妇抱着刚满一岁的闺女,背景是江汉关的钟楼。

这半张照片,王扶之一直贴身带着,是他心里最暖的念想。

王扶之能幸存,是命大,更是志愿军坚韧精神的体现,他将那两只苍蝇视为 “最特别的战友”。

1964年他成为39军军长,在军部大院种槐树,警卫员看到落在树叶上的苍蝇,就会想起那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朝鲜战场上,战友间生死与共的情谊,至今令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