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电气化局济南地铁6号线项目部作为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的供电参建单位,近日,项目团队的两项“小而精”的创新技术,正在6号线建设现场书写着“四两拨千斤”的施工传奇,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与预绞丝结构工艺的成功应用,不仅破解了困扰现场人员多年的施工难题,更为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动能。
8公斤“能量魔方”,开启绿色施工新篇章
在山东大学站至梁王站区间,一款仅重8公斤的金属箱成为施工人员的“新宠”。
这款由中铁电气化局“质胜未来”QC小组联合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项目部研发的便携式移动储能电源,采用新型锂电池与不锈钢一体化设计,搭配防水航空插头,实现了“12小时长效续航”的稳定输出。
相较于传统发电机组“笨、重、吵”的弊端,该设备可直接纳入工具包携带,单人日打孔量从300个跃升至444个,效率提升40%,用实践诠释了“绿色施工”与“精益管理”的深度融合。“以前发电机又笨又重,现在背着个“工具箱”就能快速进入施工区域,不仅减少噪音,还能加快施工进度!”现场使用者中铁电气化局施工员李师傅最有发言权。
“弹簧发卡”巧应用,5分钟安装破解现场难题
接触网接地跳线安装一直是让现场施工人员头疼的“老大难”。传统螺栓固定方式不仅易松动导致施工难度大,而且单处施工需耗时10分钟。
中铁电气化局与中铁上投总包部等单位组建专项技术攻坚团队,创新性地引入预绞丝结构工艺——用螺旋状预绞金属丝紧紧“箍”住导线,如同给电线戴上了“弹簧发卡”,利用金属丝的弹性形变实现紧固,越受力反而越紧,不仅无需使用螺栓,从根本上解决了松动问题,同时,单处施工时间压缩至5分钟,安装效率提升50%。目前,6号线全线8000处接地跳线施工中都成功采用了这项工艺,以替代传统D2型线夹工法。
这两项看似微小的创新,却彰显了6号线建设者“问题导向、实用为王”的工程智慧,并将新能源技术融入传统施工环节,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从“耗时费力”到“秒级紧固”,6号线的创新实践证明:建设精品工程,正藏在每一个“把思考留给自己,把效率留给工程”的细节里。
记者:柴颖颖通讯员:张卜元编辑:柏凌君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