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新社报道:“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尤其是购买他的石油,普京不可能维持这场战争。”[凝视] 卢比奥又搞事了!这次把中俄正常石油贸易说成“资助战争”,连基本常识都不要了。法新社的报道一出来就炸锅了,网友们都在问:买个石油怎么就成了帮凶? 咱们先看看数据,中国海关总署显示,今年上半年中俄能源贸易额增长12%,原油进口量稳定在合理区间。这些交易全走国际交易所,价格跟着市场走,付款通过正规银行。美国能源信息署自己的报告都承认,中国进口的俄油价格一直跟国际基准持平。 更搞笑的是,美国自己也在买俄罗斯石油,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通过第三方每天进口超过30万桶俄罗斯石油产品。自己偷偷买,还要指责别人光明正大买,这双标玩得也太明显了吧? 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其实很清楚,从冲突开始就强调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今年4月还专门发布了12条建议,核心就是劝和促谈。最近中国特使到欧洲各国跑了一圈,就是为了推动和平谈判。 卢比奥这番话其实暴露了美国的真实心态,看到中俄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能源合作越来越紧密,华盛顿坐不住了。但他们不反思自己的制裁为什么没效果,反而怪起正常做生意的中国企业。 这位国务卿的“碰瓷”历史可不短,今年2月说中俄结盟威胁西方,被俄外交部用历史照片打脸;4月造谣中国在圭亚那修的公路质量差,当地交通部长亲自出来辟谣;5月又说中企在加勒比投资有安全问题,被商会发文反驳。这次不过是老套路重演。 最讽刺的是,真正往冲突地区送武器的是谁?瑞典智库统计显示,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军火商向乌克兰输送了价值4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这些真金白银的军援,比买石油可直接多了。 国际贸易本来就是各国的正当权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跟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开展合作,既符合市场规律,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非要给正常商业活动扣政治帽子,最终损害的是全球供应链稳定。 而且这种指责逻辑本身就站不住脚,如果买石油就是“资助战争”,那全世界一半国家都成了“帮凶”。欧盟不是也在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吗?印度、土耳其这些国家也在买俄油,怎么不见美国官员去指责? 说白了,这就是选择性执法,对盟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中国就各种挑刺。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国际贸易规则,也暴露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霸权思维。 更关键的是,这种论调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毫无帮助。真想推动和平,就应该支持各方坐下来谈判,而不是继续拱火浇油。中国一直在为和平努力,这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 从经济角度看,中俄能源合作其实有助于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俄罗斯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有巨大的能源需求,双方合作天经地义。人为阻断这种合作,只会推高全球能源价格,最终受害的是各国消费者。 卢比奥这种表态还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一边说要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升级;一边又在各种场合给中国扣帽子,制造对立情绪。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让人怎么相信美国的诚意? 现在全球面临通胀压力,能源价格波动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政客们不想着如何稳定市场,反而在那里搞政治操作,真的是本末倒置。 你觉得把正常贸易政治化,对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当能源价格因为政治因素上涨时,最终买单的是不是还是咱们这些消费者?欢迎说说你的看法,特别想听听大家对这种“选择性指责”怎么看。 信源: 美国常驻北约代表污蔑:中国想用俄乌“拖住”美国——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