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乐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少林寺依靠商业化运作,使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双赢,

印乐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少林寺依靠商业化运作,使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双赢,您有没有这样的打算?”没想到,印乐法师只说了一句话,没想到倒是一语成谶。 当时的少林寺在释永信的管理下,早已成了一个“商业帝国”,注册商标795个,年收入过亿。 孰料,时过境迁,如今竟已改天换地。 当年,少林寺的武僧们还在举着收款码“化缘”。 游客一进门,就有僧人热情地递上二维码:“施主,扫码布施,功德无量!” 不少人囿于颜面,只得咬着牙掏钱。 印乐法师上任第一天,这些收款码全消失了。 有游客不信邪,特意跑到功德箱前查看,结果发现连扫码机都停了。取而代之的,是免费的热茶。 这一变化,直接让少林寺恢复了几分清净。 毕竟,印乐法师在白马寺时,就以“接地气”出名。 别的方丈出行皆乘豪车,他却独独偏爱开着拖拉机下地劳作。 有一回,寺中收获了二十万斤麦子,印乐法师竟亲自扛麻袋。 80多斤的袋子,他连扛十几袋,晚上腰疼得直哼哼,还笑着对弟 子说:“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可就是这样一位"农民方丈",曾面临一个尖锐问题。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他:"少林寺依靠商业化运作,使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双赢,您有没有这样的打算?" 印乐法师只回了一句话:"白马寺坚持按照佛教传统去做,更好地维护、传承佛教文化。" 他未曾提及少林寺的相关事宜,仅仅谈到了白马寺。 但言下之意,他更多坚持的是传统。 这句话虽没有正面回答,但实则也是不认同释永信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的。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要知道,当时的释永信那是最风光的时候,也是最出名的时候。 的确,以前的少林寺处处都是生意,即使是最简单的烧香,也都是生意经。 一炷“平安香”卖几百,一捆“高香”上千块,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很多游客来到少林寺,却纷纷吐槽,买得起门票,却烧不起香。 印乐法师到来之后,香火摊便不再收费了。只要买了门票,人人都能领香。 这一招,直接断了那些想靠少林寺发财的人的念想。 那么少林寺的未来,到底该怎么走? 单单看印乐法师的这个举措,看似简单,实则不用想也知道,必定会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那么到底该不该商业化? 说实话,少林寺的商标、演出、文旅项目,确实让更多人知道了少林文化。 这属于一种宣传手段,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即便产品或事物本身品质优良,若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也难以被大众所知晓,所以宣传是必要之举。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度商业化致使“佛门清净地”沦为“生意场”。 那么是否就要回归到像白马寺那般? 也许对于现在的少林寺来说,已经不太适合了。 印乐法师到了少林后,其实更像是在找平衡。 既不让少林寺沦为赚钱工具,也不让它与时代脱节。 但不管如何,我们始终相信,会开拖拉机的住持,比开豪车主持CEO更为靠谱。 当初,释永信把少林寺构建成了“商业帝国”,现今印乐法师想要让其重返“佛门本 色”。 可问题是少林寺到底该是什么样子? 是金碧辉煌的旅游景点?还是青灯古佛的修行之地? 好像始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或许,答案就在印乐法师的那句话里:“更好地维护、传承佛教文化。” 但是这个最简单的答案,也许反而最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