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自己能在一场展览里,看到以前根本不知道的西湖秘境。”摩洛哥留学生Loubna在观展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她在展览的留言板写下自己的感想:“这就像一个漂浮着5000年记忆的湖。”
7月31日,“西湖雅韵·古今对话”文化影像展在阅见西湖拉开帷幕,吸引了百余位国际国内友人前来打卡。活动由杭州国际传播中心主办,是“5000年中国看杭州”主题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通过影像与文字的交融,呈现西湖之美,探索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播的当代表达方式,牵引中外观众踏上一场文化与自然、历史与当下、东方与世界的视觉对话。
以影像力量来一场沉浸式跨文化交流
意大利纪录片导演莱昂纳多·隆布罗索(LeonardoCinieriLombroso)首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中国乡村与城市的人文画卷。上个月,他刚刚跟随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做一场,他的《多丽丝与红》、《中国镇》等作品,让镜头成为参与者,记录当地人的呼吸与步伐。他说:“我很喜欢不同的文化,尤其对中国的文化很好奇,希望我能成为中国和意大利沟通的桥梁,促进更多的文化往来。”在他看来,不论是西湖七月盛开的荷花,还是湖上飘荡的小船,都能成为东方文明的语境史诗。
|莱昂纳多分享他的创作理念和中国故事
“西湖的美,每天都不同。”都市快报首席摄影记者陈中秋非常擅长以镜头捕捉最微妙的自然与人文互动,观众们因为他的影像记录展身临其境感受了一场“西湖故事会”。比如台风夜后的集贤亭木柱在狂风中断裂,杭州如何以钢筋混凝土让古迹重生;雾天清晨,游客在断桥之上驻足拍照,好似进入仙境;雨后初晴,荷叶与水珠相映成趣。“西湖是许多摄影师创作的灵感来源,它因为这些影像、艺术和文学创作等拥有了厚重的历史,这可能也是西湖在国际上也深受欢迎的原因。”
|陈中秋分享西湖故事
现场最为动人的是西湖鸳鸯护卫队队长程国龙的讲述。每年春天他和志愿者们就会架起“爱心桥”,护送刚出巢的母雏鸳鸯穿越马路,让它们安全抵达湖心;然后还会陪伴这些小生命度过近两个月的成长试练,看着视频中小鸳鸯在西湖自在游玩,现场的观众们也纷纷举起手机拍摄,程国龙说:“我们的守护,不仅是西湖边的温情故事,更是杭州注重人与自然的理念表达。”
|程国龙分享西湖鸳鸯护卫队的故事
国际友人眼中的多面西湖
本次展览的观展人群中,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中国计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了国际留学生集体参观。来自摩洛哥的Wiame很喜欢西湖的慢节奏:“在我第一次看到西湖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这里,而且拍了很多照片,它最动人的就是这片位于市中心的湖很好地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展览吸引中外访客逛展交流
正在中国计量大学读国际贸易的Shawnee则是跟随中国朋友游览过西湖,他很喜欢展览中那些有故事的作品,也非常喜欢用无人机拍摄的西湖全景:“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城市、绿地和湖泊和谐地融为一体,像一幅画一样。”来自巴基斯坦的AhmadIsmail则是对陈中秋拍摄的湖边情侣印象深刻,“我知道西湖有很多爱情故事,这张照片就好像爱情之都杭州的写照”。
|国际留学生展示获得的西湖明信片
国际留学生们在展厅流连忘返,纷纷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感言。中国计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傅文轩说:“这个展览通过影像让很多国际留学生深入领略了西湖的美,只有深度地理解中国文化,才能让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带回各自国家,将所见所感传播开来。”
|大家纷纷在展厅留言板留言
中外摄影师共创西湖
本次展览从全球征集到百余幅摄影作品,三大主题板块——《天下景》《湖与人》《西湖ing》构成一张多文化交织的西湖画卷。本次参展摄影师除了三位分享嘉宾之外,还有荷赛奖得主、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傅拥军,德国金牌摄影师冈瑟·里勒,土耳其Harici媒体主编通奇·阿考奇,常驻杭州的俄罗斯摄影爱好者德米特里·哥罗比夫,以及都市快报资深摄影记者夏阳和韩丹,原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立群还为展览提供了30年前的西湖老照片和他30多年中记录的西湖四季景象。
|莱昂纳多和马立群(右一)交流中
从雪后断桥的残雪风华,到雾锁苏堤的朦胧美;从鸳鸯戏水的生态浪漫,到夜色音乐喷泉下的光影狂欢,这些作品将不同时空下的西湖记录成永恒。
展厅入口的“漂流瓶寄语区”,诗句与祝福交织。“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文化对话的现场演绎。”杭州国际传播中心代表说,“我们期待,镜头之下的西湖不仅能留存记忆,更能将中国故事带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