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尽儒林丑态,却鲜少人知:这位清代才子的人生,比《儒林外史》更传奇》 提到吴敬梓,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跳出《儒林外史》——这部被鲁迅称为“讽刺小说顶峰”的经典,用辛辣笔触撕开了明清科举制度下的人性百态。但比起书中那些追名逐利的“范进们”,作者本人的人生,藏着更耐人寻味的故事。 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滁州全椒的一个官宦世家。吴家曾是当地望族,“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祖父和曾祖都是科举出身,官至高位。按常理,他本该沿着“读书-科举-做官”的老路走下去,可这位才子偏不。 年轻时的吴敬梓,是个不折不扣的“叛逆者”。他自幼聪慧,却对科举八股嗤之鼻。家里藏着万卷书,他不爱读应试范文,反倒痴迷于诗词歌赋、野史杂记。更出格的是,他继承家业后,见不得亲友因贫困窘迫,竟散尽千金接济他人,短短几年就把家底败得精光。族人数落他“败家子”,他却笑骂“钱财乃身外之物,何足挂齿”。 33岁那年,吴敬梓带着家人离开全椒,移居江苏南京,在秦淮河畔定居。或许是秦淮河的烟水荡涤了他的心境,或许是半生见闻让他看透了世情,在这里,他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号——“秦淮寓客”。这个称号里,藏着他对故乡的疏离,更藏着对自由的向往。 在南京的日子,他过得清贫却自在。没钱买纸墨,就向朋友借;冬天冻得手僵,就和几个穷书生围着炉子谈诗论文。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开始动笔写《儒林外史》。书里那些“范进中举”的癫狂、“严监生临死惜灯草”的吝啬,全是他从现实中扒下来的“活素材”。有人说他写得太刻薄,他却在书中借人物之口道:“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以讽刺见长的小说家,还是位书法高手。现存他手写的《兰亭序》真迹中,盖着一方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笔锋流畅洒脱,全无应试文字的刻板,倒有几分魏晋文人的风骨。晚年的他,又自号“文木老人”,只因家中有座“文木山房”——那是他读书、著述的小天地,也是他对抗世俗的精神堡垒。 1754年,吴敬梓在扬州病逝,年仅54岁。他一生没中过举,没做过官,却用一部《儒林外史》,让后世记住了那个在科举迷雾中保持清醒的“秦淮寓客”。 如今再读《儒林外史》,看到的不仅是科举制度的荒诞,更是一个文人用生命书写的坚守:不媚俗,不从众,哪怕穷困潦倒,也要活得通透、活得真实。 这,或许就是吴敬梓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历史# #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猜你喜欢
在某乎上看见一个帖子,写的很有意思,发出来博大家一笑。不过话又说回来,男性真遇
2025-08-03
时空梦游仙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2025-08-03
黄磊_Daniel
这是少林前住持释永信身穿僧衣在大石头上参禅打坐。释永信从小就与佛有缘。他的祖父母
2025-08-04
梅傲雪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