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航母舰载机夜间起飞战斗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航母舰载机承担了 70% 以上

航母舰载机夜间起飞战斗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航母舰载机承担了 70% 以上的夜间空袭任务。例如,“美国” 号航母在战争初期压缩训练周期,20 天内完成夜间作战准备,其舰载机联队对伊拉克战略目标实施密集夜间轰炸,直接推动战争进程。

自海湾战争以来,夜间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常态。例如,法国 “戴高乐” 号航母在 2015 年空袭 IS 时,“阵风 - M” 战斗机主要承担夜间侦察与打击任务,通过实时情报传递引导地面部队行动,体现了夜间作战在信息战中的关键作用。

航母舰载机具备夜间作战能力,是衡量航母编队实战效能的关键指标,其意义体现在作战节奏掌控、战略威慑构建、体系能力验证及现代战争适配等多个层面。

白天作战时,敌方往往能依托防空系统构建密集防御网络,预警雷达与光学侦察设备可形成多层监控。而夜间环境中,敌方人员生理疲劳感加剧,光学侦察效能大幅下降,防御体系的反应效率也会随之降低。航母舰载机的夜间作战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了传统作战中 “昼攻夜停” 的时间桎梏,使航母编队得以实现昼夜连续打击。海湾战争中,美军航母舰载机 70% 的空袭任务选择在夜间执行,通过昼夜衔接的持续压制,让伊拉克军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战略威慑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在任何时段对潜在威胁作出回应。若舰载机仅具备昼间作战能力,敌方可能利用夜间发起挑衅,赌定己方无法及时应对,这会使威慑范围受到时间限制。而具备夜间作战能力后,这种时间上的漏洞被彻底填补,确保了威慑的全时段可信。美国航母常公开夜间起降训练画面,实则是向外界传递随时可发起打击的信号;中国辽宁舰、山东舰完成歼 - 15 夜间起降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航母编队的实战能力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远海应对冲突的战略威慑力也随之增强。​

夜间作战对技术与训练的要求远超昼间。飞行员需在无视觉参照的环境中,仅凭仪表与引导系统完成起降,还要克服空间定向障碍带来的困扰与巨大的心理压力;甲板人员则要在微光条件下,精准完成加油、挂弹等复杂操作,协同难度显著增加。能够实现夜间作战,意味着一支海军在技术整合、人员训练与风险管控等方面达到了成熟水平。目前全球拥有航母的国家虽超 10 个,但真正掌握夜间作战能力的不足 5 个,这一能力已然成为衡量海军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现代战争愈发强调对关键节点的精准摧毁,如指挥中心、弹药库等。夜间的电磁环境干扰较少,有利于舰载机依托卫星导航与无人机侦察,实现隐蔽接近、精准打击与快速脱离。法国 “戴高乐” 号航母在空袭 IS 时,“阵风 - M” 舰载机多在夜间执行任务,借助信息协同,既实现了精准打击,又降低了自身损失率,这充分体现了夜间作战与现代战争需求的高度适配。​

总体而言,舰载机具备夜间作战能力,不仅是作战时间的简单拓展,更标志着航母编队形成了全时域作战能力,为远洋部署与实战应对提供了坚实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