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长征时,红军八军团有一个迫击炮连,时常掉队。罗荣桓让温玉成到炮连走一走,看看有什

长征时,红军八军团有一个迫击炮连,时常掉队。罗荣桓让温玉成到炮连走一走,看看有什么问题。温玉成去一看,那真叫苦。炮筒、炮盘都是人扛,走那样陡峭的山路。温玉成也扛了一天炮筒子。回来后温玉成对罗荣桓说:“我的肩膀都磨破了。”

这个场景,听着就让人心疼。想象一下,百十斤的铁家伙压在肩上,爬着陡峭山路,稍不留神就滚下山崖。

温玉成是干部,却亲自去体验,说明问题大了。

罗荣桓没摆架子,马上关切查看温玉成的伤口,还问起具体情况。

温玉成实话实说:“炮要扛,路又不好走,扛炮的还要背行李。”

话里满是委屈,但点出了关键:扛炮的同志负重太大,还要带自己行囊,这不是雪上加霜嘛。

为什么这个迫击炮连总拖后腿?因为那些设备太重,山路太险,人都累趴下了。

罗荣桓可没光安慰,他直接问温玉成:“你看有什么办法没有?”温玉成摇头想不出招。这咋办?不能眼睁睁看着队伍散架啊。

隔天,罗荣桓就把温玉成叫去支了个高招:让扛炮的同志专心背炮,他们的行李由全连人分摊背着。

还让温玉成给大家算笔账,炮筒多重、炮盘多重、炮弹多重,扛炮的活儿最苦,大家帮忙理所当然。温玉成一传达,大家一拍大腿叫好。

行李分出去,谁都轻松点,士气嗖嗖上来了。连里人笑哈哈地说:“这下不用再磨破皮了!”

温玉成回去汇报,罗荣桓却担心:“长期下去恐怕还是有问题。”

果不其然,部队整编后,炮弹打光了,炮成了废铁,最后只得丢弃。

这法子好是好,但解决不了根本难题。长征路上,资源有限,大伙儿咬牙扛起过重的担子,却没撑到结局。

这件小事儿,透露着大智慧。罗荣桓作为领导,没空谈理论,而是派人亲身去摸清底细,再动脑筋想办法。

之后过大苗山时,罗荣桓又提醒温玉成注意政策:少数民族地方,不能乱拿东西,人跑了别开枪别追。

这话多及时?部队要是违纪惹事,掉队的兄弟就走投无路了。

两三天后平安过去,真多亏了纪律严明。

后来在黎平整编,部队并入五军团,罗荣桓还让温玉成跟他去学习,亲自送他去训练班。

两人重逢是在皖东黄花荡,温玉成当了新四军旅长,专程去看罗荣桓。

罗荣桓见面就问部队情况、驻地安全,还打听老战友王雨田的事。

温玉成夸王雨田技术好、服务态度棒,罗荣桓才放心把王带到山东。

再后来,抗战结束,温玉成去东北参战,每趟到哈尔滨都去罗荣桓那儿唠嗑。

一次罗荣桓问温玉成:“新一军、新七军的战斗力如何?都说火力强不好打。”

温玉成谦虚说打过新一军是“拣洋捞”,罗荣桓笑道:“洋捞也是要人拣的。”

温玉成再分析:那些国军部队并非打不败。

罗荣桓点头:“对嘛,我就不信他们了不得。”末了,罗荣桓叮嘱温玉成抓好战斗和生活作风培养。

这些细节,显出领导为啥被敬重:接地气、关心人、遇事动真格的。

话说回来,炮连的故事不光是历史小料,它折射出啥?在那个饥寒交迫的长征路上,罗荣桓的智慧在于“共担苦累”。

扛炮的同志受苦,全连分摊行李,这不就是团队协作的本意?大伙儿分担了负担,队伍就走得更稳。

现代人日子好过了,但这个理儿依然响当当:困境里谁都别喊空口号,实际行动解难题。

想想咱工作生活中,团队合作要是一人干重活别人看戏,准保散伙。

罗荣桓的法子提醒我们,领导得带头体验苦处,大伙儿再一起扛。

这故事里,温玉成的肩膀磨破是活生生的例子,提醒我们困难从来不怕讲道理,怕的是没人行动。

在逆境中,我们如何找到出路?靠的是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和实实在在的劲头。

红军长征再苦,可干部们以身作则,像罗荣桓这样,事必躬亲,决策接地气,让平凡人也能扛得住。

话说白了,长征那些炮筒子早成了灰,但故事传下来,因为藏着普通人的力量。

现代人都忙忙碌碌,谁还没个“扛炮时刻”?工作重、生活累,如果只让少数人憋着忍,迟早磨破肩膀。

学学罗荣桓,看清苦处再想办法,大伙儿分担点担子,难关就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