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石破茂称有必要发表战后80周年首相个人见解不管是谁当日本首相,所面临的右翼思想的

石破茂称有必要发表战后80周年首相个人见解不管是谁当日本首相,所面临的右翼思想的压力都是一样的。因此,问题并不是谁当选日本首相,而是如何彻底清除日本右翼思想以及对侵略历史美化的土壤。

近年来,日本右翼思想呈现愈演愈烈的泛滥趋势,其对二战侵略历史的美化行为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

从右翼组织扩张来看,截至 2024 年,日本境内活跃的右翼团体超过 1000 个,成员总数突破 12 万人。这些团体通过街头宣传车、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极端民族主义,例如 2024 年 7 月参议院选举中,极右翼政党 “参政党” 一举斩获 14 个席位,其领袖神谷宗币公开宣称 “台湾是日本生命线”,并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在文化领域,右翼势力通过篡改教科书、拍摄美化战争的影视作品进行渗透。2024 年审定通过的《国史教科书》声称 “慰安妇是自愿从业者”,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 “未证实的事件”。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战争论》累计销量突破 300 万册,书中诬称 “亚洲国家捏造南京大屠杀”,这种歪曲历史的言论在年轻群体中引发认知混乱。

在政治层面,日本政客持续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常态。2024 年 8 月 15 日战败纪念日,防卫大臣木原稔、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等 3 名内阁成员集体参拜,这是自民党执政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阁僚参拜。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卫队内部出现系统性右翼化倾向:陆上自卫队幕僚副长小林弘树率数十名军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海上自卫队训练舰队司令官今野泰树组织 165 名候补生 “正式参拜”,这些行为严重违反日本宪法的政教分离原则。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侵略历史的反思存在根本性缺失。德国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将否认大屠杀定为最高可判 5 年监禁的刑事犯罪,而日本至今未立法禁止美化侵略。德国总理勃兰特 1970 年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的下跪忏悔成为历史象征,其继任者默克尔 2014 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强调 “每个德国人都必须反思作为与不作为”。德国还建立覆盖刑法、教育法的完整追责体系,例如《联邦赔偿法》规定对纳粹受害者的个人赔偿持续至 2020 年,累计支付超过 640 亿欧元。反观日本,政府不仅拒绝承认侵略责任,还通过修改教科书删除 731 部队、强征慰安妇等关键史实。2024 年调查显示,仅 38% 的日本高中生认为 “日本对二战负有主要责任”,而德国同龄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 89%。

在教育体系上,德国将纳粹罪行列为中小学必修课,2023 年实施的《反历史修正主义教育法》要求所有教师接受反纳粹教育培训。而日本文部科学省 2024 年审定通过的初中历史教科书,用 12 页篇幅描述广岛核爆受害场景,却仅用半页文字模糊提及 “中日冲突”。这种 “受害者叙事” 导致日本年轻一代历史认知严重偏差,2024 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日本乒乓球选手早田希娜因计划参拜神风特攻队资料馆引发中韩运动员集体抵制,韩国教授徐京德指出 “日本年轻人已将自杀式攻击视为英雄行为”。

德国通过经济赔偿、法律追责、教育革新三位一体的措施,彻底清除了纳粹思想土壤。而日本右翼势力借助政治庇护、文化渗透和教育缺失,持续腐蚀国民历史记忆。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战后处理方式:美国对日本的 “选择性追责” 保留了天皇制和官僚体系,使得军国主义思想得以延续;而德国经历东西德分治和盟军全面改造,从制度层面根除了纳粹复活的可能。正如 2024 年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警告:“否认历史者终将被历史审判。” 日本若不悬崖勒马,终将重蹈历史覆辙。

咱不是夸德国,而是说日本这样泛滥的右翼思想,以及对侵略行为的美化,迟早会让日本这个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