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台湾当棋子算计,那大陆完全可以改变打法!”台湾还是有明白人,台学者何启圣给大陆提了个建议,那就是在和美国谈贸易时,主动把台湾算进来,这样才能不给美国留空子。 这几天,台湾资深媒体人、学者何启圣他说得很直接,美国把台湾当棋子用,那大陆为何不能主动变阵,把台湾作为筹码打进中美贸易谈判里,用经济事实唤醒台湾民众,让他们认清谁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番话一出,不只是岛内媒体迅速跟进,大陆网络上也引发大量讨论。 人们在问,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来解决台湾问题,不再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把棋盘变成战场,让美国的算计失效。 台办发言人朱凤莲说得很清楚,台湾只是美国遏制大陆的棋子而已,美方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会真为台湾而战。 这时,何启圣的建议出现了,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将台湾纳入中美经济谈判体系,哪怕是象征性地给予台湾民众一些贸易便利,也比民进党那套仇中抱美的政策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这个建议打的不是军事牌,不是意识形态牌,而是民生利益牌,把对抗变成利益分配,把对话架在饭碗之上。 这步棋妙就妙在,它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而是直接动摇了美国拿台湾说事的根基。 台湾长期被美方定位成战略前沿,地缘优势、芯片产业、高科技依赖,让美国有足够的理由对台湾甜言蜜语,但只要回顾近二十年美国在全球的行为轨迹就能看清,美国从不在意盟友死活,只要符合华盛顿利益,谁都可以牺牲。 从伊拉克到阿富汗,再到乌克兰,每一个前线国家最终都成了废墟,而美方早已抽身离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万斯的讲话不是失言,而是一种真实的战略调整,美国政府已无法也不愿再为虚妄的意识形态而打仗,甚至在台湾问题上都开始预先免责。 民进党当局当然知道这点,但他们不能承认,因为一旦承认台湾民众就会问,那你每天喊的美军会来到底算什么? 朱凤莲的话点得很明白,美国挺台根本就是政治包装,包装底下是赤裸裸的利用。 对这点台湾内部也并非没人看清,只是看清的人说了真话往往会被舆论围剿。 何启圣的建议确实具备极强现实逻辑,他的核心观点是,面对美台勾连,大陆应从经济谈判中找突破口,通过扩大台湾地区在贸易框架中的受益空间,抢占台湾民众的心理认同。 这个建议表面看是替台湾争取利益,其实真正是在削弱美国的干预杠杆。 美国制华的惯用手法就是以台制华,把台湾塑造成民主前线科技堡垒,借台积电、高科技资源向中国大陆施压。 如果大陆不从战术上回应,那只会陷入被动防御。 现在的做法是打破这种结构,主动将台湾民众纳入国家统一发展的愿景中,让他们感受到统一带来的好处,让美国的威胁论不攻自破。 过去几年,大陆已对多省开放台胞落户、就业、医保等政策,若这类政策配合对台出口通道优化、进口优惠、税收便利,台湾的中小企业、普通家庭就会真正意识到统一不是风险,而是机会。 这种经济绑桩战略已经在香港问题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当年香港金融系统动荡之时,内地给予大规模金融支持,才稳住了民心。 如果大陆也将类似逻辑用于台湾,一边加强对美贸易博弈,一边在制度设计中设下台胞通道,把惠台措施和国家政策嵌入国际议程中,美国就很难再玩代理人模式,即便有心干预,也找不到落点。 美国以台湾为棋,终究是为了牵制大陆,但如果大陆把台湾民众的利益优先级摆在美国干预之前,那民进党的政治口号将无以为继。 对台湾民众来说,过去几十年对大陆的军事认知长期被扭曲,经济依赖又被刻意淡化,结果是认知与现实不断脱节。 一方面台当局高喊经济脱钩,一方面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仍高达三成,台积电对美投资被美方剥削,岛内年轻人却只能吞下物价上涨、就业难的苦果。 何启圣提出的建议,从根本上颠覆了敌我对立的叙事框架,他不是站在某一方立场说话,而是从台湾本地人的角度在问,到底谁在让台湾更有安全感? 军事防御是一时的,经济命运才是长期的。 与其期待美国大兵坐飞机来,不如踏实看看大陆能带来什么,失去幻想并不是可怕的,继续活在幻想里才是最大的危险。 一旦大陆真正在贸易谈判中设置台湾议题,美国就面临两难。 如果接受,等于默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违背了它战略模糊的套路;如果拒绝,等于间接切断了台湾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把台湾孤立出去。 在这个层面上看,这种建议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变招,更是战略结构的重建。 大陆并不是没有主动权,而是要看是否敢于在国际谈判中将台湾问题公开化、制度化、经济化。 台湾从不是棋盘上毫无知觉的棋子,而是一个有人、有想法、有民生需求的社会体。 当台湾人越来越清楚谁才是真正在为他们争取实利,谁又是把他们当借口拉拢盟友、推动军事化的操盘手,局势就可能发生实质性转变。 统一从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要把利益共同体的理念一寸一寸地做成现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