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国家的孩子”马丽萍回高邮认亲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已帮助近50人寻根成功

8月3日,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南茶村,12道彩虹门沿村道次第排开,从村口绵延至陈家老宅,大红气球随风摇摆,震耳的鞭炮声与欢腾的锣鼓声交织,全村老少翘首以盼,目光聚焦在村口道路的尽头。

当日10时许,67岁的马丽萍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走下车,这位阔别家乡65载的“国家的孩子”终于踏上魂牵梦绕的故乡土地。她与哥哥姐姐紧紧相拥,泪水奔涌而出。

在陈家精心布置的客厅里,一场迟到半个多世纪的家宴开始了。大姐陈叶香舀起一颗汤圆,轻轻送到马丽萍嘴边,马丽萍含泪张口,品尝这迟到的团圆滋味。

“妹妹啊,这一口,爸妈盼了一辈子……”二哥陈德田哽咽了,紧紧握住妹妹的手不愿松开。

8月3日,“国家的孩子”马丽萍(前排左三)在江苏高邮民警见证下,在出生地与家人团圆。孔大为摄

这是马丽萍阔别故乡65年后首次踏上高邮的土地。1958年出生于高邮的她,在家中排行最小,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为给孩子寻条活路,万般无奈的父母将年仅2岁的马丽萍送往上海,祈盼能有好心人收养。辗转间,小丽萍进入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马丽萍就是其中之一。1961年初春,马丽萍被一对在锡林郭勒盟发电厂工作的夫妻收养。养父母倾尽所有,给了她无忧的成长环境。马丽萍举手投足间透着优雅,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养父母视我如珠如宝”。马丽萍回忆,自己从小就穿缎子面棉袄和皮鞋,小辫儿系着红绸子,家里的生活条件一直不错。邻居们都说:“这丫头掉到了福窝儿里。”

然而,“根”的疑问始终如影随形。邻居的只言片语,让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来自遥远的南方。虽在草原吃着奶酪、听着长调长大,但对亲生父母和那片杏花烟雨故土的思念像草一样,在她心底疯长。

2006年,锡林郭勒盟的“国家的孩子”们自发相聚,纷纷踏上寻亲路。“寻亲虽有10余年,但放弃的念头从未真正有过。”马丽萍的话语里透着草原人的坚韧。

千里之外的高邮,亲人的思念也没有中断。“父母在世时,每每提起小妹就泪流满面,临终还留下遗言,要我们一定找到她。”陈德田说,当年,把马丽萍送走后不久,家人还去上海找了三次,但没找到,后来老母亲的眼睛都哭坏了。

今年4月,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锡盟公安民警告诉马丽萍,寻根成功了。

8月1日,马丽萍自驾1600余公里,风尘仆仆奔向高邮。

“马丽萍、陈德田、陈德朝、陈叶香……符合全同胞关系。”认亲仪式现场,高邮市公安局送桥派出所副所长刘丹华宣读了马丽萍和哥哥姐姐的亲缘关系确认书。

马丽萍的成功寻亲,是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持续推进“团圆”行动、助力“国家的孩子”寻根的一个缩影。据锡盟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他们依托科技手段,联合各地警方及志愿者组织,已成功帮助近50名像马丽萍这样的“国家的孩子”找到了南方的亲人,让血脉重新相连。

当年,锡林郭勒盟接收了880名“国家的孩子”。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过了花甲之年,其寻根的愿望日益强烈。202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团圆”行动。随后,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将为“国家的孩子”寻根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工作推进,成立工作专班,投入专项经费,拿出“办案的劲头”帮助寻亲。许多外地的寻亲者也循着希望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目前,锡盟公安已为众多“国家的孩子”建立了寻根档案。

“截至去年年底,寻根成功的案例有30余个。大家铆足了劲,想着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帮助更多人的目标。”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宣传科科长栗海波说。

江苏省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鹏了解到马丽萍在当地寻亲成功后表示:“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既是对峥嵘岁月里无私大爱的深沉回望,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