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德国或推翻承诺,同意对台出售潜艇装备;中方的话,他们没听进去。 8月4日,台媒援

德国或推翻承诺,同意对台出售潜艇装备;中方的话,他们没听进去。 8月4日,台媒援引所谓“军方可靠消息来源”报道称,德国方面已经改变主意,同意向民进党当局出售两个潜艇重要装备,分别是柴电潜艇主机、光电潜望镜。后续,德方还将开放新一代轻型巡防舰上使用的相控阵雷达的出售。 据称,民进党当局早在推动 “自造潜艇” 计划时就曾寻求德国技术支持,但当时德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台军只能转向美国和瑞典采购。然而,随着台积电宣布在德国德累斯顿投资超过 100 亿欧元建厂,德国政府突然 “松口”。 台媒猜测,德国可能将军售作为 “交换条件”,以换取台积电在技术转移或产能分配上的让步。这种逻辑在国际商业合作中并不罕见,但涉及敏感的军事领域,就难免引发政治联想。 关键是,德国的这一决定显然违背了其公开承诺。今年 7 月,王毅外长在柏林会晤德国总理默茨和外长瓦德富尔时,曾特别提到,当年中国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德方能将心比心,支持中方维护国家统一。 这番话并非客套,而是点明了中德关系的历史根基。1990 年两德统一时,中国是最早承认并支持统一后德国的国家之一,这种支持是无条件的,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如今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其立场本应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 但从目前的动向看,德国似乎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而且出于现实考量,德国的军售计划也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潜艇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完整的技术链,德国即便同意出售,也需要时间完成设计、测试和交付。台媒提到的光电潜望镜和相控阵雷达,不仅涉及精密光学和电子技术,还需要与现有系统兼容。以台湾 “自造潜艇” 项目为例,其首艘原型艇 “海鲲号” 因美国设备延迟交付曾多次停工,后续若改用德国技术,图纸修改和系统整合将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其次,德国国内并非铁板一块。左翼政党和部分舆论一直反对向冲突地区出口武器,2024 年德国批准向以色列出口武器时,就曾引发大规模抗议。对台军售同样可能引发国内政治争议,尤其是在德国经济低迷、民众对军费开支不满的背景下。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早已形成体系。从过去对美对台军售的回应来看,中方可能采取多重手段:外交上,召见德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甚至召回大使以示抗议;经济上,可能限制稀土出口(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 70% 以上),或对德国车企、化工企业实施贸易壁垒;军事上,解放军可能加强台海周边实战化演练,展示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能力。此外,中方还可能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平台,揭露德国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显然,德国的这一动作存在两方面的误判。一方面,德国可能认为中方会因 “事出有因” 而容忍其主权挑衅。毕竟台积电的投资对德国经济意义重大,而中德经贸关系又高度依存 ——2023 年中德贸易额达 2980 亿欧元,中国连续八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或许认为,中方会权衡经济利益,对军售采取 “适度克制” 的反应。另一方面,德国可能高估了美国的支持力度。近年来美国不断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更是频繁打 “军售牌”。德国可能认为,只要紧跟美国步伐,就能获得政治和安全上的庇护。 但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玩火,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正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国支持德国统一是出于对国际法和国家主权的尊重,这种支持不是交易,而是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德国若想维护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摒弃短视的政治投机,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否则,台积电的投资红利可能只是短暂的甜头,而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将是德国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