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央媒的深夜通报像三记重锤,砸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舆论漩涡里。
法院刚还了肖某某清白,校方“成立专班”的承诺墨迹未干,事件核心人物杨某媛突然在社交平台直播崩溃——哭喊着“有抑郁症”,扬言“不想活了”,甚至公开肖某某的住址电话诱导新一轮网暴。
这场“发病”的时机巧得令人侧目:前一天,她的硕士论文刚被全网扒出将新中国成立年份错写成“1049年”、虚构《离婚法》、篡改数据等硬伤。
两年前的杨某媛何等强势:在图书馆偷拍肖某某五段隐私视频,逼他两次修改道歉信(从“侵犯隐私”改成“做了下流事”),威胁“不认罪就全网曝光”。
法院判决败诉后,她反手晒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叫嚣要“追杀肖某某到每一所申请院校”。
而当论文造假实锤、武大启动学术调查时,她突然“精神崩溃”了——这种戏剧性反转,像极了劣质剧本的强行收场。
更荒诞的是舆论反应。
有人冷嘲:“武大真牛,能把精神病培养成法学硕士!”
有人担忧:“若她当法官,得制造多少冤案?”
当“精神病”沦为逃避责任的万能盾牌,法律与学术的尊严便被踩进泥里。
杨某媛的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堪称学术丑闻教科书:
虚构法律条文:声称引用“2001年《离婚法》”,而中国从未有过此法;
篡改核心数据:将印度官方36.1%的家暴率私自改为28.3%;
离奇常识错误:新中国成立年份写成“1049年”,把“子女数量”错打成“了女数量”。
如此漏洞百出的论文,竟通过导师审核、盲审、答辩三重关卡,获评“良好”等级。
导师郭汝飞(法律经济学专家)未发现虚构法律,答辩委员对数据篡改视而不见。
学术审查沦为过场,才让造假者一路绿灯保送名校。
武大宣布复核后,校内流传起“杨某媛将休学一年”的消息。
这套路公众太熟悉:
先以“病情”暂停调查,待舆论冷却;
再以“健康原因”低调处理,逃避学术追责;
最终学位保留、处分轻描淡写,如同某校教授抄袭案以“提前退休”收场。
若真如此,等于向全社会宣告:造假者只要演场“发疯戏”,就能把论文烂账甩锅给“精神病”。
而那些被网暴逼死的肖家长辈、抑郁自杀未遂的肖某,连一句道歉都等不到。
事件暴露高校三重溃烂:
行政惰性
2023年迫于舆情,仅用48小时给肖某某记过;2025年法院还清白后,校长张平文竟称“需等上级安排”,拖足一周才启动复核。程序正义让位于舆情维稳,已成高校痼疾。
学术腐败
杨某媛的论文非个例——某高校教授用AI写教材获评“精品课程”,某院长抄袭学生论文反告对方侵权。当导师把学生当“学术民工”,答辩沦为酒桌交际,论文便成了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诬告零成本
杨某媛逼迫道歉信时,武大未追责;她败诉后网暴肖某,校方沉默;直至论文造假触发众怒,才被迫调查。纵容诬告等于鼓励作恶,下一个受害者可能是任何人。
杨某媛若真有病,武大更该撤销其学位——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承担法官、学者的社会责任;若是演戏,则必须严惩欺诈。
当“发疯”比认错更划算,社会将陷入比烂竞赛。
武汉大学的真正考题,从来不是如何处置一个学生。
而是敢不敢刀刃向内:
撤销肖某某处分,补偿其破碎的人生;
按《学位法》第37条撤销杨某媛学位;
公开导师失职调查报告,重建学术底线。
公信力就像瓷器,摔碎只需一秒,修复却要一世。
若连名校都奉行“捂盖子哲学”,象牙塔终成溃烂之塔——那时崩塌的何止武大,更是千万学子曾相信的公平与理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