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1年,萨日娜为能分到11平米房子,258元彩礼就嫁给同学潘军,婚后她被嫌弃

1991年,萨日娜为能分到11平米房子,258元彩礼就嫁给同学潘军,婚后她被嫌弃长得丑,6年没戏拍,没想到潘军却说:“我找的是大学生,不是保姆,收拾家不是你该做的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冬天,萨日娜走进民政局,手里攥着几张早已折皱的纸,她穿着一条旧裙子,身边的潘军拎着朋友送的床垫票据,那天,他们只花了258块钱结了婚。 彩礼只有一只八块钱的戒指和一张250块钱的床垫收据,但那是他们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结婚不是因为多么浪漫,而是因为单位的房改政策:已婚员工能分到一间11平米的房子,在那个房价还没飞起来的年代,有个属于自己的落脚点,对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安慰。 房间不大,一张床、一张桌子,再放个电饭锅就几乎转不开身了,墙皮剥落,家具破旧,窗户关不严,冬天漏风。 屋里冷,俩人就在床头堆上几层棉被,早晚靠身体取暖,她没觉得苦,甚至觉得这些都挺踏实,比起没有方向的漂泊,这个小小的家总归是他们俩拼来的。 刚结婚那几年,萨日娜一直接不到戏,她毕业于上戏,按理说算是科班出身,可在试镜时,总是因为长相被婉拒,导演们不愿意多看她一眼,说她不够上镜,不够漂亮。 她去剧组跑龙套,连一场完整的台词都得不到,有时好不容易拿到剧本,试妆时又被换掉,说她的脸“太普通”“太老气”,演不了少女,也不适合中年角色,试了一两年,她的自信像是被一刀一刀慢慢削掉了。 她曾经在家里拿着锅铲愣神,饭炒着炒着糊了也没察觉,每天重复着洗菜、烧饭、擦地,像个生活机器,她没跟谁抱怨,只是渐渐沉默,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该换个活法,找份安稳的文员工作,不再去剧组碰钉子。 潘军那时候在文工团,也不是风光人物,但起码工作稳定,他看得出她的低落,没有劝她赶紧振作,也没有每天讲道理,而是把她手上的抹布拿开,跟她说,干家务不是你的本事。 她是上戏的学生,是个演员,她看着潘军收拾厨房,把自己做的饭重新热了一遍,那顿饭她吃得特别慢,像是嚼着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她没再提换行的事,第二天一早,她从柜子里翻出表演笔记本,吹去封面上的灰,重新看了一遍,练声、念台词、做肢体训练,全都是一个人在屋里练。 有时候练得嗓子哑了,她就喝点盐水,再接着念,有一阵子,她去了附近的文化站义演,在社区舞台上演婆婆、演邻居、演路人,没钱,也没人注意,但她把每一场都演得认真。 机会来的时候她差点不敢相信,1995年春天,有个电视剧剧组找上门来,说要拍一部农村题材的剧,角色是一个艰苦种树的母亲,需要找个有“生活感”的演员。 导演看着她的试镜样片,说,这张脸上有故事,剧本叫《牛玉琴的树》,她记得自己拿到剧本那天手心一直冒汗,翻到第二页台词时,纸都快被捏皱了。 进组之后,她跟着农民一起干活,挑水、种树、抬苗子,西北的风吹得脸疼,手常常磨破皮,晚上睡觉都不敢动,她坚持下来了,没喊过一次苦。 有人问她咋这么拼,她说这可能是她这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拍完那部剧,她瘦了好几斤,脸被晒脱皮,可当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被她演的那个角色感动了。 那天晚上,潘军特地提前下班,回家陪她一起守在电视机前,他一边看一边记台词,看到她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字幕时,眼睛一下就红了。 他没说话,只是把电视调低音量,然后去厨房给她热饭,她坐在沙发上不动,看着他走来走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个11平米的小屋比什么都宽敞。 之后的几年,萨日娜陆续拍了很多戏,都是母亲类的角色,有人说她戏路窄,也有人说她脸太苦,不适合演大角色。 但她已经不在意了,她知道自己能演什么,也知道观众记得的,是她在荧幕上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她没有靠脸吃饭,却靠演技站稳了脚。 现在的她依然活跃在影视圈里,演得还是母亲,演得还是那些并不起眼的角色,但她知道,自己走到今天,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关系,而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 那些年住过的小屋、吃过的苦、受过的气,都变成了她身上的一部分,她没忘,那句曾把她拉回正轨的话:你是大学生,不是保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萨日娜:曾被导演嫌丑,六年无戏可拍,丈夫帮她逆袭国家一级演员演艺圈的真挚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