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伪军听说我军想要除掉一个汉奸,却又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于是,主动挺身而出揽下了这个任务! 抗日战争中最复杂的人群莫过于伪军了。有人说他们是二鬼子,比日本鬼子还狠。但你知道吗?在这群人中,竟然还有人主动帮八路军干掉汉奸。1939年那个除夕夜发生的故事,至今让人啧啧称奇。 1939年的华北沦陷区,伪军数量已经相当惊人。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伪军总数超过了200万,成了”二战”期间唯一一个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国军队数量的国家。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成分相当复杂,有投降的国军,有地方散兵,也有被迫谋生的普通百姓。 于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伪区长表面上穿着灰色制服,在日本人面前点头哈腰,实际上却是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角色。他家世代在当地经营,有田有房,当日军占领家乡后,为了保住祖业,不得不接受了伪职。 八路军对这类人的态度比较开明。一次过鬼子据点时,八路军战士任旭东见识了地下工作的厉害,因为他们事先就和地下人员联系好了,“有引路人员、侦察兵,还有碉堡里的伪军”。正是有了这些内应,八路军才能以零伤亡通过据点。 1939年正是八路军锄奸工作的关键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锄奸保卫委员会”和”锄奸小组”,仅陕甘宁边区就有700个乡锄奸委员会、9000个锄奸小组,组员达10万余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海与八路军的合作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故事的关键人物是伪军连长杨新元,这家伙品行恶劣,经常仗势欺人。更要命的是,他竟然威胁于海要娶他未成年的女儿。对于这种人渣,八路军早就想除掉他,但苦于他防备严密,一直没找到机会。 当八路军联络员向于海提起这事时,于海主动请缨,要里应外合干掉这个祸害。联络员当即写了两封假信作为道具。第一封信的内容是八路军要于海交两千大洋,否则就要杀了他。第二封信更狠,说要于海在除夕夜配合除掉杨新元。 于海的演技确实在线。他拿着第一封信找到杨新元,装出惊恐万状的样子,哭着求救。杨新元果然上钩,拍胸脯保证要保护他。几天后,于海的管家又送来第二封信,杨新元看后不但不怕,反而哈哈大笑,吹嘘自己的防务固若金汤。 八路军中确实有不少神枪手,他们能够”在数百米外一枪爆头日寇军官”,射击技术相当了得。除夕夜的行动就体现了这一点。当于海使眼色让管家把红灯笼移到杨新元脑后时,远处的八路军神枪手立即开火。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这个恶贯满盈的汉奸当场毙命。 事后,于海趁机制造混乱,成功掩护八路军撤退。这起精心策划的锄奸行动不仅除掉了一个祸害,还在当地产生了巨大震慑作用。 抗战胜利后,像于海这样的伪职人员面临复杂命运。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处理汉奸问题,但对于那些实际支持抗日的人员,处理态度相对宽松。于海因为协助除掉杨新元这样的大汉奸,加上一贯支持抗日活动,得到了应有的理解。 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通过”卓有成效的保密锄奸工作”,成功铲除了大批汉奸特务,有效保护了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像于海这样的人,虽然形式上担任伪职,但实际上为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存在证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并非所有穿着伪军制服的人都是铁杆汉奸。 这个发生在1939年除夕夜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抗战时期复杂的人性光谱。你觉得像于海这样的人算汉奸还是爱国者?在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选择是否都值得理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