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小自己15岁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是一位将军,一生征战无数,功勋卓著,他的名字叫刘亚楼,是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他曾深入敌后,带兵打仗,也曾远赴苏联学习军事,后来回国参与组建中国空军,在一个几乎从零起步的状态下,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空中力量,他的人生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私人空间,可就在他生命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他却把最后的关切,留给了他的妻子。 她叫翟云英,是一位中俄混血女子,长相洋气,气质冷静,她出生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父亲是东北的工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曾参加过革命,后来因为日军暴行而去世,母女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备受欺凌,也正因为如此,她从小便对国家有着特殊的感情,年纪轻轻就投身抗战,成为一位教师,并在群众大会上公开发言,谴责侵略者的罪行。 他们的相识并没有太多浪漫,更多的是时代的安排,他三十五岁,历经战火,身上带着伤痕与责任;她年仅十八,却早早懂得了什么是家国大义,他们的结合,不是因为甜言蜜语,而是在战火中彼此认定,他们没有婚纱,没有宴席,甚至没有时间筹备,婚后不久,他就被调往前线,她则跟着部队辗转各地,协助后勤,生活清苦又紧张,但她从未退缩。 这段感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表白,却胜在持久与坚定,他忙于军务,常常几个月不回家,她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努力提升自己,她曾考入华东医科大学,原本打算成为一名医生,却因为家庭和孩子几次中断学业,可他总鼓励她,要有自己的事业,要为将来留一手准备,他知道,自己年纪大得多,万一哪天倒下,她也要能独立撑起家。 命运似乎早有安排,1964年,他在一次出访归来后身体突发异常,体重骤减,检查后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消息来得突然,治疗几乎无力回天,在病榻上,他已无力多言,却依然清楚地交代了几件事,他希望她能照顾好家人,把孩子抚养成人;他还提到,如果有合适的人,希望她能重新开始生活,他知道那会很难,但他不想她孤独终老。 她没有再婚,也从未主动接受任何介绍,她没有把那句嘱托当作一种“许可”,而是当作一种“心疼”,他希望她能轻松些,她却选择了更重的那条路。 丈夫去世时,她才四十岁,正是人生中最需要依靠的时候,三个孩子还小,公婆需要人照顾,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全压在她肩上,她没有向任何人抱怨,也从不在人前流泪,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把孩子一个个送进学校,送入社会,她曾在夜校教书,也曾做兼职护士,为了多赚几块钱,她常常深夜备课到天亮。 她没有忘记丈夫,也没有让他从这个家中“消失”,每年的清明,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墓前扫墓,她会站在墓碑前,把一年的大事小事都讲一遍,就像他还在一样,直到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她才慢慢减少了去墓园的次数,但她从未真正“离开”那个人,她只是把思念藏在了心里。 她没有大声宣扬自己的选择,也没有把自己的经历当作“牺牲”来讲述,她始终觉得,这是她自己愿意做的事,不需要别人来评判,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再婚,她只是淡淡一笑,说:“我过得挺好,”她的好,不是依赖谁给的,而是自己一点一滴拼出来的。 她活到了93岁,去世那年,孩子们替她整理遗物,在她的书桌抽屉里找到了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一张已经泛黄的航图,上面是几十年前丈夫写的几行字,那些字迹早已模糊,却仍能看出当年那个将军的字迹工整、用心,她把这张纸留了一辈子,从未告诉任何人。 她的墓就在丈夫旁边,没有冠夫姓,也没有华丽墓志铭,只有简单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可这份简单背后,是她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守住的一段感情。 这段感情没有鲜花和誓言,但有责任与担当;没有热烈的开始,却有坚定的结尾,在那个时代,她没能像今天的很多人那样自由选择,却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另一种自由——为自己认定的爱情,忠诚到底。 有人说她太苦,也有人说她太倔,但她从没觉得委屈,她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她不是守旧,而是守信;不是不愿意重新开始,而是觉得已经足够圆满。 她用五十六年,回应了一句临终的叮嘱,那不是一句命令,而是一种深情的托付,而她的回应,不是语言,而是行动,在丈夫去世的那一刻起,她便决定:他的愿望,她来实现;他的责任,她来承担。 信息来源:人民网——《与刘亚楼相识相伴的点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