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周如枚提出离婚,将儿子带走并改名换姓,不久便

1969年,梁从诫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周如枚提出离婚,将儿子带走并改名换姓,不久便改嫁。12年后,人们见到周如枚时,感慨不已: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梁从诫1932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母亲林徽因在建筑和文学上都有建树,祖父梁启超更是维新运动的领军人物。从小他就接触到浓厚的文化氛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才5岁,随家人开始流亡生活。先到长沙,再到昆明,最后落脚四川宜宾李庄。那几年生活苦,条件差,但他父母坚持教育他,母亲讲外国文学,父亲教建筑基础知识。这些经历让他从小养成坚韧性格。战后1946年回北京,他进育英学校读书,成绩一直拔尖。 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来转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世界历史,师从陈翰笙教授。毕业后去云南大学当历史老师,讲欧洲中世纪史,学生反馈说他课上得生动。1959年调回北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编辑,负责历史条目。1955年他经长辈介绍娶了周如枚,她是物理学家周培源的女儿,两人婚后生下儿子梁鉴,一家过得还算平稳。 说起来,梁从诫的早年生活其实挺坎坷,但也奠定了他后来的基础。童年流亡让他懂得珍惜,大学时他专攻历史,毕业分配到云南教书,那地方偏远,但他适应得快。回北京后在出版社工作,日子稳定下来。周如枚出身也好,她专长翻译,两人结婚时外界都觉得般配。儿子梁鉴出生后,梁从诫工作忙,但家庭氛围不错。这些年他没卷入大风波,专心学术,直到1969年那场变故。 1969年,梁从诫37岁,被下放到江西上高五七干校劳动。这事来得突然,他从北京出版社直接去农校,干农活、学开拖拉机、做竹家具,待了8年。周如枚得知后,立刻提出离婚,她态度坚决,不想跟着受牵连。离婚协议里财产归她,儿子跟她走。梁从诫同意了,她带走7岁儿子梁鉴,还去法院改名换姓,儿子从梁鉴变成周志兵,就这样切断联系。几个月后,周如枚改嫁给麻醉学家谢荣,那人工作稳,她很快生下女儿谢兰。新家庭表面平静,但外界议论她凉薄,抛夫弃子。 周如枚没理会这些,继续过日子,但她的选择让很多人摇头。其实,周如枚的决定在当时不算罕见,但对梁从诫打击大。她是周培源大女儿,家境好,离婚后回娘家,改嫁谢荣后生活没大变化。儿子改名周志兵,避免牵连,但也断了梁家血脉。梁从诫在干校劳动,没多纠缠,就这样分道扬镳。周如枚改嫁后生女谢兰,后来谢兰去美国发展,还当上市长。但周如枚本人没享几年福,1980年47岁就得癌症去世,早逝让人感慨。人们说她凉薄,结局也惨。 梁从诫1977年结束下放,回北京继续出版社工作。80年代末,他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那时中国经济开发快,污染严重。他收到读者来信,反映河流破坏、森林砍伐,就决定行动。1993年,他辞掉铁饭碗,借300元注册费,创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起初就他和几个人,在家开会,经费靠会员捐。梁从诫跑长江上游调查水土流失,去昆仑山焚烧藏羚羊皮,反对盗猎。他还写信给英国首相布莱尔,促禁藏羚羊绒贸易,得到支持。“自然之友”推动环保立法,提高公众意识,获“地球奖”和麦格赛奖。梁从诫说,这组织最大的功劳是给环保爱好者一个平台。 说实话,梁从诫晚年转环保,挺让人佩服。他花甲之年起步,不求名利,用废纸做名片,骑旧自行车开会,穿20年旧鞋领奖。组织从小到大,参与保护野生动物、治理污染,还办教师培训班,从教育入手。他推动文物保护,当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继承父亲梁思成遗志。2010年他78岁因肺癌去世,选择树葬,骨灰洒在昌平十三陵银杏树下。追思会上300多人缅怀,表彰他环保贡献终身成就奖。周如枚早逝后,梁从诫只说愿她安息,没多怨言,继续专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