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向前骑马经过一堆尸体旁,恰好看到一具“尸体”正缓缓挪动,他当即将这人救下,未曾想,徐向前的举动让新中国再添一员猛将!
深秋的鄂豫皖苏区硝烟弥漫,红四方面军正面临战略转移的紧要关头。
队伍中一名年轻军官的命运转折,悄然拉开了我军历史上一位传奇将领的成长序幕。
行军路上,一队担架员正将重伤员安置在路边,其中有个昏迷多日的年轻营长,右臂伤口溃烂发黑,高烧不退的气息几乎察觉不到。
谁也没想到,这具被遗弃的"尸体"突然动弹了一下,恰巧骑马经过的徐向前总指挥勒住缰绳,敏锐发现这个微弱的生命迹象。
这位被战火摧残的伤员,正是后来威震上甘岭的秦基伟。
三个月前在麻城战斗中,秦基伟带队冲锋时右臂中弹,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伤口很快化脓感染。
部队西征途中,他硬是拖着半截腐烂的胳膊翻山越岭,直到高烧昏迷被误认为牺牲,才倒在川北的荒山野岭。
徐向前当即让警卫员将他扶上战马,用草药外敷内服悉心调理。
靠着坚韧的生命力和战友们的照料,这个铁骨铮铮的湖北汉子不仅捡回性命,溃烂的右臂也奇迹般保住了。
伤愈归队后,秦基伟从警卫团长干到主力团长。
1935年红四方面军扩编时,他已是统领八千新兵的补充师长。
可过草地时部队整编,这位战功赫赫的师长竟被调去管粮草,旁人觉得委屈,他却把后勤工作干得井井有条。
正是这段特殊经历,为他日后指挥大兵团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1937年1月,河西走廊的寒风卷起漫天黄沙,临泽城外,马家军五个骑兵团将这座小城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城内只有红西路军总供给部的警卫连、妇女独立团和机关人员,能用的武器除了几杆老枪就是石头瓦块。
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管粮草的秦基伟临危受命担任城防总指挥。
这个戴着眼镜的文弱书生,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他把炊事员、修械工、文书统统编成战斗班排,用门板加固城墙,烧开水制成"武器"。
当马家军架云梯攻城时,滚烫的热水伴着石块倾泻而下,打得敌人哭爹喊娘。
靠着灵活战术和顽强意志,这支"杂牌军"硬是顶住三天三夜猛攻,为主力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战后统计,马家军在这座小城前竟折损两千余人。
十五年后,同样的坚韧在朝鲜战场绽放异彩,1952年10月的上甘岭,美军调集三百门重炮、两千架次战机,将两个小山头炸成焦土。
时任志愿军1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坑道里七天七夜没合眼。
面对范佛里特指挥的"金化攻势",他创新运用坑道战术,把整座山体挖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
当美军以为占领表面阵地时,志愿军战士像地底冒出的神兵,用"喀秋莎"火箭炮打得敌军魂飞魄散。
这场持续43天的血战,志愿军顶着190万发炮弹的轰击,打退敌军900多次冲锋。
秦基伟那句"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的豪言,化作战士们前赴后继的壮举。
最终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却寸土未得,上甘岭成为美军永远的心理阴影。
次年毛主席在中南海单独接见这位英雄军长时,连声赞叹这是个战争奇迹。
从大别山走出的放牛娃到国防部长,秦基伟用半生征战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军魂。
被徐向前从尸堆里救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个铁血男儿要把生命献给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