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开国中将孙毅外出理发,剪完之后还觉得长,于是让理发小伙再修一修。谁料,理发师瞪着眼睛、态度恶劣地表示,孙毅就是一个穷酸的老头,不要没事找事!
北京城东头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理发店,这天早上来了个穿灰布褂子的老头,花白胡子垂到胸口,脚上蹬着双磨破边的布鞋。
理发师小张斜眼瞅了瞅,心想这准是个穷酸老头,随便给剪了两下就要收工。
没想到老头摸了摸后脑勺,和和气气说能不能再修短些。
小张当场瞪起眼,把推子往桌上一摔:"您老可别没事找茬!"
老头听了也不恼,反倒笑眯眯劝年轻人要注意服务态度,这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开国中将孙毅。
说起孙毅这名字,在军队里可是响当当。
年轻时候在军阀队伍里混过,后来见不得国民党那些黑心事,跟着老乡投了红军。
长征路上背着几十斤重的电报机翻雪山过草地,脚底板磨出血泡都不吭声。
战场上更是个不要命的主,白刃战里冲在最前头,战士们背地里都喊他"活关公"。
毛主席见了他总爱开玩笑叫"孙行者",朱老总见面就拍他肩膀喊"孙胡子",这名号就是这么传开的。
可别看他打仗时威风,平日里就是个普通老头。
老家河北大城县的乡亲们从小喊他"孙老五",当了将军也没改口。
有回县里干部要给他家修房子,他摆摆手说别浪费公家钱,自己掏腰包买了几块砖头补墙。
身上那件军装穿了十几年,领口都磨得发白还舍不得换。
街坊四邻谁家遇上难事,他都拄着拐杖去帮忙说和,不知道的还以为就是个热心肠的退休老汉。
抗日战争那会儿,孙毅带着队伍在晋察冀根据地打游击。
白天教战士们识字算数,晚上领着干部研究战术,有次伏击日军运输队,他愣是带着两个连的兵力端了鬼子一个大队,缴获的武器堆得跟小山似的。
打完仗也不歇着,蹲在战壕里给新兵讲怎么挖掩体才能保命。
后来组织上让他当抗大二分校校长,他把自己二十多年的打仗经验编成小册子,战士们揣在怀里当宝贝。
新中国成立后,好些老战友都进了机关大院,孙毅却主动要求去管军校,说国家建设需要更多读书人。
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他把自己特供的粮油票都分给困难学生,自己天天喝玉米糊糊。
有次炊事员偷偷往他碗里多舀了勺米,被他逮住好一顿批评。
学生们背后都说,孙校长比自家老爹还操心他们的吃喝拉撒。
晚年退休住在干休所,孙毅还是闲不住。
每天早起扫院子,帮工作人员搬煤球,谁劝都不听。
有回菜市场卖菜的小贩缺斤短两,他拄着拐棍跟人家讲了一下午道理,最后说得小贩红着脸补了菜。
街边修自行车的老王头得了肺病,他托人从上海捎来特效药,药钱还是从自己退休工资里扣的。
说到1978年理发店那档子事,后来有人告诉小张这老头是开国将军,吓得小伙子三天没睡好觉。
孙毅听说后专门又去店里,拍着小张肩膀说:"甭管我是谁,你把剃头手艺练精了才是正理。"
打那以后,这家理发店成了街道模范窗口,玻璃窗上还贴着孙毅亲笔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2003年,孙将军以百岁高龄离世,送葬那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自发来送行。
当年那个理发师小张如今也白了头,带着徒弟们在灵车经过的路边摆了个剃头摊,给过往行人免费理发。
他说这是跟孙老将军学的理——甭管多大的官儿,心里头得装着老百姓。